7月4日,刚斩获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奖的云南本土电影《翠湖》在昆明举行了观影交流会。导演卞灼携制片人张洁,出品人陈震宇,主演王娟、李红梅、张慧琳等与家乡影迷对话,共话幕后创作故事,展现云南电影人的坚守与情怀。
本土元素信手拈来:“米线、翠湖、晚报都是昆明人生活肌理”
剧中谢树文阅读《春城晚报》的场景引发观众共鸣。卞灼表示:“米线、翠湖、晚报都是昆明人生活肌理,自然流淌进故事里。”
他特别强调翠湖的象征意义:“那是‘家’的存在。”这种浸润式的本土表达,让西班牙观众安东虽因语言障碍需翻译协助,但仍被片中老年人情感故事深深触动。
当被问及影片震撼人心的结尾场景时,卞灼揭秘拍摄地是制片人的“秘密基地”。
“影片后半段画幅从3:2缓缓展开至16:9,这是我们埋下的隐喻。”卞灼阐释:“故事从家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镜头也从翠湖推向滇池。”这场重头戏拍摄时,年过七旬的主演李振平坚持徒步登山,拍完10分钟长镜头后突然轻声问导演:“我是不是已经死掉了?”——这正是全片以外婆魂灵视角叙事的巧妙呼应。
沪上折桂归来谈创作:云南“三没”团队的坚守
上海电影节期间,这部全云南班底打造的作品四场放映票均售罄,场场爆满。
制片人张洁回忆,2020年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他们走访9个州市,确立“本土题材国际化表达”的创作方向。“我们没明星、没资源、没知名度,但《翠湖》证明了云南电影人的力量。”他呼吁各界关注云南青年导演集群——从金鸡奖得主杨程成到东京电影节入围的导演汪迪,新一代影人正用独特视角书写这片土地。
昆明籍演员王砚辉观影后感慨:“看到翠湖、滇池的画面,莫名涌起温暖与忧伤。”他盛赞导演超越年龄的克制美学:“这部充满云南审美的作品,像金子总会发光。”当被问及对青年导演的期许,王砚辉幽默喊话:“好好写个剧本,我来演!”引发全场掌声。
影评人张大白观影后盛赞:这是“云南人拍得最好的电影”
《翠湖》摒弃了传统电影中强烈的矛盾冲突与清晰主线,转而以碎片化的叙事勾勒生活图景。那些看似零散的日常片段,如老父亲与女儿间围绕打麻将牌的微妙互动,女儿表面凶巴巴实则饱含爱意的细节,将父女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暗藏的线索同样耐人寻味,老父亲与女儿的病情,虽未明言,却如雾中远山,在观众心中勾勒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老人为主观视角的拍摄方式,更是别出心裁。在国内电影中,如此聚焦老人视角,展现代际关系的作品实属罕见。镜头下,老人与年轻人、下一代之间亲切自然又触动人心的情感交流,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本真与人性的幽微。
云南影评人张大白在观影后不吝溢美之词,直言这是“云南人拍得最好的电影”。张大白为《翠湖》打出9.5分的高分,他认为影片在表演、音乐、摄影以及隐喻等方面均无可挑剔。这部由云南本土团队打造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云南电影人的深厚功底与创新精神,更以其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在国内影坛独树一帜。它证明了无须宏大叙事与激烈冲突,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也能凝聚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报记者 晋娜 文 《翠湖》剧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