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19日,本报以“昆明市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减少城市污染,增加社会财富”为题进行报道。报道指出,昆明市物资回收公司通过拓展收购点、加工再利用废旧物资,让钢铁、塑料等“变废为宝”。如今,物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远比40年前快,城市废品回收正处于新老模式交融的阶段,呈现出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特点。
物业人员上门收废品
在1985年的昆明,物资回收公司是唯一国营收购废旧物资的单位。随着生产与城市建设提速,废旧物资激增,公司积极行动:收购网点从28个扩充到45个,郊区、县普遍设点……回收来的钢铁、金属材料等经回炉加工,变成钢丝床等产品流入市场,百余吨废麻片成为造纸厂原料,减少了污染。
如今,废品回收早已突破国营单一模式,生活中的废品回收分门别类,更加精细和专业。记者了解到,不少小区的物业人员会从业主手中回收一些基础的纸质废品。盘龙区七彩俊园的居民小杨告诉记者,常规的纸箱、废纸等物品,只要堆放在家门口,就会有物业人员主动收整,虽然没有自己卖废品的钱多,但十分方便、节约时间。
旧衣服等回收更便捷
曾经,旧衣服回收问题困扰着许多市民:作为废品卖掉,价格太低,但丢掉又觉得浪费。因此,不少老一辈人会把旧衣转赠给亲戚朋友,形成“旧衣循环”。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现在不少小区设置了铁皮旧衣回收箱。小杨表示:“这个旧衣回收箱,让我们不常穿的旧衣服有了归处。”不过,记者观察到,目前部分旧衣回收箱存在废弃、无人维护的情况,若市民有回收需要,卖给废品回收站和上门回收人员仍是较为方便高效的选择。
针对更新换代较快的数码产品,记者在公园1903九机实体店了解到,客户可以在买新手机时选择旧手机回收,一举两得。除了实体店回收,现在线上平台也百花齐放,转转、爱回收等热门电子回收App提供专业服务,用户在平台上预约上门回收,既便捷又能保障交易安全。
家里产生的家具等大件垃圾,曾经也是市民处理起来很头疼的问题。但如今,美团、咸鱼等平台都推出了便捷的上门回收服务,居民动动手指就能预约专业人员上门搬运、回收。
记者留意到,在废品回收渠道日益多元的当下,老一辈人依然保留着“物尽其用”的生活方式。在小区里,年轻人丢纸箱、塑料瓶,结果被爷爷奶奶“拦截”,仍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家住润城的杨奶奶道出心声:捡回去多是觉得“用得上”,鲜少专门售卖。杨奶奶提到,润城小区附近有五六个废品回收点,如果用不上,拿去回收点卖也很方便。在老人眼中,很多旧物是物尽其用的生活符号,承载着对物资的珍视。
策划 王云 统筹 孙琴霞 本报记者 孙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