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新华社发布《凝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力——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述评》一文。在扬对话之帆、谱交融之曲中,点赞云南做文明交流的践行者,探索拓宽世界现代化之路。
文中这样写道:
“来吧,我们舞翩迁,来吧,我们心无间。”今年1月14日,中老铁路“跨国春运”飞驰的列车里,“一路欢歌一路情”春节文化主题活动精彩上演。老挝歌手金茉莉的一首《老挝之声》,让人们深切感受着中老铁路既是携手现代化的幸福路,又是相亲相通的友谊路。
这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国铁路春运首创的“跨国春晚”新春文化活动。从中国云南昆明驶向老挝首都万象,沿着铁路一路欢歌,让彼此梦想紧紧相连。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云南还有许多积极实践。
中柬文化走廊——
从暹粒“追星”到金边
“云南艺术家的表演和服饰令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的图片展上见过他们穿着的彝族服饰。”4月22日,在金边举办的“互鉴·触摸文明”中柬文化走廊金边会客厅活动上,23岁的柬埔寨姑娘黛·瓦娜拉斯梅身着中国传统汉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举着自拍杆录制视频分享给朋友。“我应该算是中柬文化走廊的忠实粉丝了,一路从暹粒‘追星’到金边。”
当天,优雅的柬埔寨祝福舞、欢快的中国云南花腰歌舞,中国书法沉浸式的体验、柬埔寨长臂琴悠扬的演奏,让走廊热闹了起来。
柬埔寨资深中文导游李顺龙十分关注两国旅游合作。自2024年8月6日中柬文化走廊启用以来,深感自豪的他便化身热情的推广员,在社交媒体大力推介这条走廊,还把“游云南·看吴哥”的口号写在了导游旗上。他希望更多游客通过走廊陈列的文化、历史及世界遗产主题图片,以及柬埔寨木雕、云南甲马等特色展品,开始一场对话,更贴近彼此,“漫步走廊,我仿佛能听到柬埔寨向世界发出的热情邀请,也仿佛看到来自中国的真诚问候”。
这条热闹的走廊,展示美的同时带来了合作机会。这条热闹的走廊,从中国云南昆明延伸到柬埔寨暹粒、金边,不仅迎来了中柬游客“打卡”,更吸引了数十万国际旅客参观游览。
郑和行之友谊使者——
有“福”自云南来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云南人郑和多次远航抵达吉达、麦地那等地,以友好之姿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2025年5月,云南以2025年中沙两国建交35周年暨首个“中沙文化年”为契机,先后在利雅得、吉达举办“茶和天下·雅集”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沿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沙特主题采访活动”。
时光荏苒,来自云南的友谊使者再次走进沙特。歌声、欢笑、乡愁,依然是这场相会的关键词。
阿齐兹国王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纳瓦夫,现场制作了一张乌铜走银工艺的“福”字,喜笑颜开。聊起丽江古城与吉达古城这两座“活态博物馆”,他说在发展、保护与传承的脉络里,看到了共通的坚守,也品出了各异的风情。
中沙途记商旅项目经理马雪游来自云南文山,公司主营中国至沙特的会展与地接服务。得知利雅得有云南主题的活动,他欣喜又激动,立刻在400多人的沙特云南老乡群里发布通知,呼朋唤友赶来现场帮忙布置。“滇沙旅游市场是一片蓝海,我计划下半年回云南考察,设计专属线路,把苍山洱海、热带雨林介绍给沙特游客。”谈及未来,这位云南人眼中满是期待。
近年来,郑和已经成为云南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张名片。
跟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马来西亚主题采访,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七彩云南周边行、马来西亚文化旅游推介等一系列活动,挖掘了中外各国、各行业中致力于友好交往、实现区域共同繁荣的“新郑和故事”。
本报记者 朱东然 韩成圆 沈燕
郭瑶 王靖中 姚程程 杨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