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热射病相关病例频发引发公众关注。什么是热射病?如何科学预防?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医学部医师温盼冬结合临床实践,为大家详细解读热射病的防治要点。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最凶险的类型
“热射病不同于普通中暑,它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主要表现为核心体温超过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同时可能引发多器官损伤,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温盼冬指出,“我们常说的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水和电解质代谢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热相关疾病的总称。而热射病则是中暑中最严重、最凶险的类型,一旦发病必须立即进行医疗干预。”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
温盼冬表示,热射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是其高发期。在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如无遮阳的建筑工地、农田、运动场、密闭车厢等场所,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近年来,我国热射病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分析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多地持续刷新历史最高气温纪录;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局部区域的高温强度;
最后,部分人群对高温危害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普通人与特殊人群的防护措施有所不同
“热射病虽危险,但可通过科学措施有效预防。”温盼冬表示,预防需结合环境、个体等因素,不同人群有不同重点。
普通人如何预防?温盼冬建议穿宽松、浅色、透气的衣物,外出时做好遮阳(如戴遮阳帽、打遮阳伞);避免11时至15时外出,若必须外出,缩短暴露时间;每小时适量饮水(可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减少剧烈运动,定时到阴凉处休息;提前关注高温天气预报,根据预警调整出行和活动计划。
此外,热射病易盯上老年人、儿童、运动员及户外劳动者,这类人群需格外注意。
老年人:家中安装空调并保持开启(温度建议在26℃左右),尽量避免独居,家人需定时探望;
儿童:绝对不能将孩子单独滞留在车内(即使短时间也可能致命),户外活动单次不超过30分钟,且需在阴凉处进行;
运动员:赛前进行“热习服”训练(逐步适应高温环境),比赛中按节奏补水(少量多次,补充电解质);
户外劳动者(如建筑工人、消防员等):用人单位需安排轮班休息(每工作1至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提供遮阳棚、防暑物资(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淡盐水等)。
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要及时察觉正确应对
温盼冬提醒,热射病发病前有先兆症状,需及时察觉。
先兆症状:面色潮红或苍白、全身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
警示信号:体温迅速升高(可能无汗)、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皮肤干热、肌肉抽搐等。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脱离热环境,即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快速降温,尽快去除衣物,有条件时进行冷水浸泡(水温15~20℃,浸泡至颈部),无条件时用凉水喷洒全身并配合扇风,或用冰袋(或冷水浸湿的毛巾)敷在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丰富部位,也可反复用冷水擦拭身体;及时送医,切勿自行给患者服用退烧药(可能加重肝肾负担)。
热射病救治越早越好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提出“十早一禁”原则,强调热射病救治“越早越好”。温盼冬解释:“若现场降温30分钟后,患者体温仍超过39℃,需立即送往有救治经验的医院。”
为何时间如此关键?他表示,身体持续高温每延迟1小时救治,死亡率会明显增加。高温会触发全身炎症风暴和凝血功能障碍,2至3小时内就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热射病是高温下的‘隐形杀手’,但只要做好防护,就能大幅降低风险。”温盼冬最后强调,市民需提高对热射病的认知,特殊人群要做好定制化防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务必争分夺秒降温并送医——预防和及时处置,是对抗热射病的关键。
本报记者 陶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