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离休干部——99岁的抗战老兵宋金焕,从轮椅上站起来,用略带沙哑却坚定的嗓音唱着这首他唱了一辈子的歌。尽管年事已高,但他的眼神依然清澈,仿佛能穿越时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位抗战老兵家中,听他讲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故事。
战火中踏上医者路
1926年,宋金焕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贫苦家庭。19岁那年,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赤诚,成为太岳军区四分区的一名战地护理员,从此与医疗卫生事业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日本人对着部队扫射,在河里丢炸弹,河里的鱼肚子都朝上漂着。”宋老的记忆里,满是血与火的烙印。正是这些亲历的苦难,让他更加坚定了救死扶伤的信念。1947年9月,表现突出的他被任命为军医,随后历任卫生科分类所所长、卫生队队长等职,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践行着医者使命。
生死间践行医者使命
提及父亲的经历,女儿宋红眼眶湿润:“父亲很少主动讲战场上的事,偶尔问起,他总会提起淮海战役中他在枪林弹雨里救了一名战友。”
“那时候战斗非常激烈,敌人用机枪扫射封锁了一座桥,桥上躺着一名重伤的战友。”宋红转述父亲的回忆,“父亲没有犹豫,冒着子弹冲上去,为了躲避子弹,甚至跳进冰冷的河里游了一段,最终把战友背了回来。”当记者问及当时是否害怕时,宋金焕摆了摆手,声音低沉而坚定:“怕啥?战友的命要紧,我是医生,救人是我的责任。”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淮海战役到西南边境战争,宋金焕随部队转战南北,在生死边缘诠释着“医者仁心”。1962年5月,他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第四十一师一二二团卫生队队长,继续在部队医疗战线默默奉献。
岁月里坚守初心本色
战争年代的经历让宋金焕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即使后来转业到地方医院工作,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宋红回忆:“父亲一辈子节俭,衣服破了补补再穿,吃饭从不浪费一粒。他总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福了’。”
宋金焕的家中,陈设简单却整洁。家里摆放整齐的军功章和泛黄的战友合影,是他最珍视的物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无声诉说着这位老兵的不平凡人生。
“父亲常说,是党培养了他,他要一辈子跟党走。”宋红感慨道,“他工作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
采访结束时,宋金焕坚持要送记者到门口。在女儿的搀扶下,他挥手向记者道别。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如同一本永不褪色的红色史书。
本报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张袁子奇 李劲松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