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海宁
曾经以蓝底白字招牌和俄语歌曲吸引眼球的俄罗斯商品馆,正经历一场剧烈的行业洗牌。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杭州多家俄罗斯商品馆已经走向闭店,仍在经营的也在大力促销。从去年年底遍地开花,到如今大规模闭店,还不到一年时间。为何俄罗斯商品馆终究还是成了“时代的眼泪”?(7月22日潮新闻)
有人总结过国人的一种营商思维,即跟风开店,哪种店铺多,就开哪种店铺。去年年底,俄罗斯商品馆开始在杭州等地如火如荼地扩张,覆盖了多个核心商圈和商场,再次体现“跟风思维”。然而,当初“跟风”有多快,今天就“死”得有多快。以杭州市为例,之前至少有10家俄罗斯商品馆,但如今仅剩下了6家。
名曰“俄罗斯商品馆”,俄罗斯商品自然是其卖点,如果销售的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货,显然有一定需求,部分店铺不会这么快倒闭。然而,去年记者调查发现此类门店打着俄罗斯的名头,销售的不少商品却产自黑龙江等地。今年上海对此类门店立案调查,以及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发声,印证了此前媒体报道。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俄罗斯商品馆注定要倒闭。即便其销售的产品包装上标注产自我国东北地区,但却在俄罗斯商品馆销售,就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如果其商品实际产自我国,却将产地标注为俄罗斯,则属于假冒伪劣商品,性质更为恶劣,更难逃被国内消费者抛弃。也就是说,这类经营场所迟早会关门闭店。
已倒闭的某俄罗斯商品馆门店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店里的生意一直在下滑,到最后已经严重亏损,不得已选择了闭店。去年年底以来,网上关于俄罗斯商品的评价一边倒地指向负面,严重影响店里的生意,这是闭店的主因。而网上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还是此类门店“挂羊头卖狗肉”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类门店应该会销售一部分产自俄罗斯的真货,但与假冒伪劣商品混杂销售,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最后被消费者抛弃的不是其中的假货,而是整个门店。换言之,在物资丰富年代,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不会耗费时间和精力在鱼龙混杂的门店去淘真货,“用脚投票”是消费者对此类门店的一致态度,于是门店就倒闭了。
另外,俄罗斯商品馆一下子开很多家,让消费者失去新鲜感。而其商品售价普遍过高,让消费者“感觉被割韭菜了”,消费者不会为此交“智商税”。综上所述,此类门店倒闭是迟早的事。如果存续经营的门店吸取教训,名副其实销售俄罗斯商品,且销售价格合理,或许还能苟延残喘,否则都难逃关门的命运。
这给广大商家带来不少警示:其一,跟风效仿的营商模式注定会过剩,即便刚开始毛利率高,但门店增多顾客就会被稀释和分流。其二,不管销售国货还是外国货,“挂羊头卖狗肉”都是侵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基于权益自保必然会抛弃。其三,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持续新鲜感,或者价格虚高,都将会是“短命生意”。
有人认为,电商持续发展正在加快线下门店洗牌,的确有不少门店受网络购物冲击不断更换门头和老板,但从俄罗斯商品馆集中在多个城市开店,不到一年陆续倒闭的实践来看,线下门店快速洗牌,不完全都是电商竞争带来的淘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