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清晨,昆明润城学校小学部门口,春城晚报的直播镜头对准了一群一年级的新生。当天是开学第一天,孩子们有的紧紧抱着父母不愿松手,有的兴奋得迫不及待往里冲,还有的在家长细心整理衣领、扣子时显得格外认真。
透过屏幕,观众和记者一起见证了这场温情又真实的“小别离”。春城晚报视频号、开屏新闻抖音号等全媒体平台实时呈现了他们的入学场景,直播期间获得近10万人次在线观看,观众反响良好。
校门口的“小别离”
在校门口,情绪的交织比想象中更复杂。有孩子哭闹着不愿离开父母的怀抱,也有孩子兴奋地奔向校门,迫不及待想认识新同学,更多孩子则努力保持镇定,背着大大的书包,仿佛在暗示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
紧张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有人不断叮咛“记得多喝水,认真听课”,有人目光追随着孩子的背影久久不舍。即便孩子已经走进校园,不少家长依旧伫立门口张望,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
在家长群像里,一对二孩父母令人印象深刻。相比其他家长,他们显得更淡定一些,却还是久久注视着孩子走进校园的方向,不愿离开。妈妈笑着说:“其实家里上高中的哥哥比我们还关心,一个月前就开始和妹妹讲校园生活的快乐,告诉她上学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这份来自家庭的温暖陪伴,也让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多了一层踏实与勇气。
学长学姐的守护
校门口,昆明润城学校小学部执行校长袁媛带领老师们,拿着一沓“笑脸”贴纸,亲手贴在一年级新生的胸前。“小小的‘笑脸’,让孩子们多了一份勇气。”袁媛笑着说。的确,这些小小的举动让孩子们瞬间松弛不少,脸上的紧张慢慢被笑容取代。
除了老师,还有一群佩戴红领巾的高年级大队委学长学姐。他们有的举着迎新牌在门口欢迎,有的则主动牵起小弟弟小妹妹的手,把他们送进教室。在直播采访中,一位五年级男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刚才看到这些新同学,让我想起自己一年级那天。走进校门的时候还不觉得什么,回头望了一眼妈妈,眼泪一下就涌出来了。”
教室里的小心思
学校少先队副大队辅导员银佳妮向记者介绍,新生进入润城学校后,不仅能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还将经历科学的幼小衔接过程。学校一年级各班班主任都精心策划了迎新环节,用环境装饰和小礼物消除陌生感。
在一年级(4)班,班主任赵圆为孩子们准备了“见面礼”——一套小文具:铅笔、橡皮和尺子。她告诉孩子们:“橡皮是用来改错的,我们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学会改正。”简单的道理通过文具传递给孩子们,既贴心又生动。
当记者把镜头转向教室里的孩子们,采访他们时,他们很快就打破了拘谨,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新装备”。一个小女孩拿出“小马宝莉”粉色铅笔盒,自豪地介绍:“这里可以放胶带,这里可以放尺子,这个按钮一按就能弹出新夹层!”讲到兴奋处,整个教室沸腾起来。
孩子们对新学期的期待,在这些小小的“装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校的幼小衔接
“一年级的第一个月,我们不会急着让孩子进入紧张的学习节奏,而是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年级主任张芸介绍说:第一周培养生活习惯,第二周建立学习“规矩”,第三周逐渐接触课程,第四周在前三周的基础上逐步进入正常节奏。“我们希望孩子们先学会适应,再慢慢学会学习。”
在一年级(1)班,老师更是把“举手回答问题”“排队”等课堂常规编成顺口溜,帮助孩子们轻松记忆。课堂上,孩子们兴奋地跟着老师朗诵,气氛轻松而有序。
9点钟,操场上传来庄严的音乐声。国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孩子们齐声唱响国歌,润城学校新学期的开学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校门口,仍有几位家长驻足张望,透过铁门注视着整齐列队的孩子们。他们的眼神里有不舍、有担心,但更多的是释然和期待。这一刻,哭闹与依赖、拥抱与张望,共同组成了一年级新生开学的最真实注脚。而这场“小别离”,正是孩子们迈向独立、家长们学会放手的开始。
本报记者 褚豫辉 李戎 文
昆明润城学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