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孙恒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游客、景区、社会三方共赢的效果。景区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顺带还做了公益慈善。也正因为此番正当行为,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势必会进一步提升。 最近,一则朋友圈引起网友热议:重庆万盛奥陶纪景区针对21米悬崖秋千项目,推出了一种临场“后悔药”,在悬崖秋千将你拉到最高点时,你有一次机会阻止悬崖秋千荡出去,前提是捐款任意金额买一颗“后悔药”,捐款将用于帮助万盛本地的贫困家庭。对此,有人认为会浪费公共资源,有人赞成说是贴心之举。(1月17日《重庆晨报》) 反对的声音主要出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认为这种惊险刺激的项目本来就要大家克服心理恐惧去玩的,景区推出“后悔药”后,人们就能给自己找不玩的理由了;其次,当部分玩不了的游客选择吃“后悔药”,势必会让景区工作人员更辛苦,让其他游客花更长的时间排队。 乍一看,反对者似乎有理,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一来,如果说玩一个21米的“悬崖秋天”就能证明自己的胆量大,这样的“胆量”定义未免显得狭隘;二来,正如赞成的网友所言,像这种高空项目,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了。这个时候,知难而退不丢人;三来,一些游客尝试一下就不敢玩了,对于后面等待的游客不是更好吗? 而且,玩不了的游客需捐款任意金额买一颗“后悔药”,捐款将用于帮助贫困家庭。也就是说,选择吃“后悔药”的游客需为自己的后悔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以买“后悔药”的方式去帮助别人,如此一来既帮助了他人,又让自己心里的负罪感得到了平衡,景区此番设置不是很贴心、很人性化吗? 在笔者看来,秋千景点卖“后悔药”,是一种积极的善意营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游客、景区、社会三方共赢的效果。景区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不管玩不玩“悬崖秋千”,游客都能从中感受到游玩的乐趣;景区顺带还做了公益慈善,扩大了社会效益。也正因为此番正当行为,向社会大众传递了一个正面的形象价值,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势必会进一步提升,有更多的游客来玩,经济效益自然会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此事也说明,商业和公益并不是一种相悖的关系。过往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商业和公益的结合抱有诸多偏见,其实是出于对商业和公益的一种粗糙认识,没有认识到“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这也是商业的本质。而公益并不是不能掺杂一点商业,只要把握好边界和尺度,商业和公益能相辅相成、实现共赢。当然,对于那些以公益之名行牟利之实,拿慈善作秀、炒作的言行,应坚决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