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先导片《啥是佩奇》昨日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成了刷爆朋友圈的全民话题,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营销界和影视界。大多数人表示感动的同时,也有一些五行缺杠的人板着脸质疑了起来。 《狐度工作室》评论:《啥是佩奇》立足于这样一个设定:在城里长大的孙子想要一个佩奇,但是村里的爷爷不知道啥是佩奇,打听来打听去,拿鼓风机做了一个佩奇。最后爷爷进城过年,和儿子一家去看了佩奇大电影,终于知道佩奇就是猪。 批评者的核心质疑便是,现在的农村还那么闭塞?还有人不知道佩奇? 第一广告片不是纪录片,第二艺术真实不等于照搬现实。自己臆想农村人都应该知道佩奇,便认为别人不能假定有个农村老大爷不知道佩奇,他村子里也没几个人知道佩奇,这才是真正的刻板。这种头脑比鼓风机佩奇还硬核。 殊不知,佩奇不是关键,城乡隔阂、代际隔阂才是关键。这部短片之所以能够击中人心,是因为它抓住了亿万家庭中广泛存在的沟通障碍。这是时代性的,比如城市化进程对家庭的冲击。这也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的中国家庭普遍缺乏和平交流的习惯,尤其体现在父子之间的“没话说”。要么沉默,要么爆发,是中国家庭的两极。 坦白说,《啥是佩奇》的故事不是比现实更凄惨,而是比现实更温暖。父子之间有隔阂,但通过佩奇还是得到了化解。另外,有多少农村老人压根没有进过电影院呢。闭着眼睛批评其“消费贫穷”的人,是拒绝了解现实。 片子里,爷爷东奔西跑找佩奇的过程,不是为了表现山村的闭塞,而是为了表达这样一种理念:在一个家里,爱可以冲破所有障碍。管它啥是佩奇,我只想让你知道我在乎你。作为文艺作品,表达清楚这一点就足够了。 当然,如果《啥是佩奇》是一份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用爱来作结论是绝对不够的,但它不是。批评橘子不是香蕉,不算本事。 在我看来,正视城乡隔阂与代际隔阂不是歧视,对这些隔阂视若无睹或者美化为一种景观才是歧视。新年要来了,希望城市中国与农村中国可以好好坐下来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