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2019年云南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省扶贫办公布了我省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成绩单”及下步工作部署,并邀请了4位来自基层的省人大代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2018年答卷 贫困人口减少151万 截至2018年年底,经过3年的努力,云南有374万贫困人口脱贫、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4.03%下降到5.39%。 从贫困人口的减少看,2016年减少108万,2017年减少115万,2018年减少151万,减贫人数逐年增加,减贫速度逐年加快。 从贫困村出列看,2016年出列1270个,2017年出列1500个,2018年出列2298个,确保推进一个成功一个、巩固一个、出列一个,实现整体脱贫。 从贫困县摘帽看,2017年我省实现了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这也是我省历史上贫困县数量首次减少。2018年有33个贫困县申请脱贫摘帽专项检查。 在精准脱贫方面,我省产业扶贫覆盖建档立卡411.25万人,530.22万贫困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新增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69.33万人,新建306个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285人,乡村公共性服务岗位聘用建档立卡人口10.43万人。 此外,还完成了54.9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新增搬迁对象,安置方式由“农村复制农村”逐步向“城镇集中安置”转变。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5.62万人,生态保护与扶贫实现共赢。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81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3.1%;除2018年33个县申请脱贫摘帽外,全省还有贫困县40个,其中贫困人口超过5万人的县(市、区)有11个,超过10万人的有2个。 2019年工作 完成新增34.5万人搬迁入住 2019年,我省将抓住建设八大重点产业和打造“三张牌”机遇,推行“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依托,大力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有产业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推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力量,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发力,建立从动员到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实现对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就业收入和就业稳定性;确保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中,未搬迁入住的上半年前全部搬迁入住,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新增34.5万人的搬迁入住,完成99.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扶贫故事 省人大代表、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文广 走到半路鞋底掉了 “都说扶贫苦、扶贫累,但我们的干部在苦事累事中,也逐渐练就了‘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基本功。”李文广说,在施甸县脱贫攻坚过程中,有山路走到一半鞋底掉了这样“哭笑不得”的事,有改变群众贫困面貌这样有成就感的事。 经过几年的产业扶持和发展,施甸当地的“古树茶”“大树茶”已告别了“粗制不卫生”的局面,手工茶坊制作出的精品茶叶,最高的卖到上千元一斤,一般的卖到了100多元一斤,原来管都懒得管的茶树,现在都成了山区群众的香饽饽。 省人大代表、泸西县人民政府县长莫伟 “感情融入”挂包户 去年9月,泸西县贫困户家的“亲戚”来往频繁,这些“亲戚”有的带着肉食、生鲜蔬菜、水果等到贫困户家中,与挂联群众一起烧火、煮饭,吃“家宴”。有的带着酒水、饮料、香烟等,把挂联的几家贫困户叫到一起,每户贫困户凑几道菜,聚在一起“打平伙”。这是2018年中秋节前后,泸西县干部“感情融入”挂包户的一个缩影。 张云中是莫伟挂联的贫困户之一。在此之前,张云中对扶贫工作不满意、不支持,总是在发牢骚,是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眼中的“钉子户”。在“打平伙”过程中,莫伟打开了他多年的心结,他认可了莫伟这个“亲戚”。从“钉子户”变成了贫困户中的先进模范。 统筹 王云 本报记者 孙琴霞 宋金艳 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