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锦烁 以蔡锷将军的字“松坡”命名的“松坡图书馆”,是梁启超等人为纪念蔡锷将军于1923年建立的。它是我国近代一座较早的私立图书馆。它的建立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开启了为纪念个人而兴建图书馆的先河。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在护国运动中以“讨袁名将”和“护国军神”著称。梁启超和蔡锷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患难之交。梁启超称“蔡将军为再造民国之伟大人物”。1916年11月8日,蔡锷积劳成疾病逝于日本福冈,12月5日,梁启超在上海为蔡锷举行了公祭与私祭,并倡议创办松坡图书馆。蔡锷病故的第二年,梁启超率先活动拟建松坡图书馆,为的是弘扬蔡锷将军为中国进步事业的献身精神。1918年,梁启超访问欧洲回国后,以带回的一万册图书为基础,组织成立了一个“图书俱乐部”,这是松坡图书馆的前身。当时北洋政府将所购的“观海堂”藏书调拨给图书俱乐部。“观海堂”藏书是我国近代学者、书学家、湖北宜都人杨守敬的藏书,大约有两万四千余册。梁启超等人于是决定在北京建立松坡图书馆,随即向政府申请馆舍。1922年,国民政府大总统黎元洪命令拨北海快雪堂全院和四单石虎胡同7号的官房,为设立松坡图书馆之用。1923年11月4日,松坡图书馆在北京正式成立。梁启超被松坡图书馆干事会推举为馆长。 松坡图书馆的建立,了却了梁启超几年的心愿。在图书馆成立的第二天,他怀着喜悦的心情给他的爱女梁思顺写信说“北海快雪堂地方好极了”,讲述了图书馆成立的情形和自己当天在图书馆读书、晚上宿在馆内的情况。由于特别高兴,梁启超当晚独酌独饮,最后竟醉在馆里。在图书馆成立的日子里,梁启超一周除了4天住在清华大学(他当时在清华大学讲学),其余3天都要进城住在馆中。 松坡图书馆成立以后,孙中山、胡适等许多著名人士都曾来此活动。1924年4月26日,印度诗人泰戈尔也在梁启超的带领下参观了松坡图书馆。建馆初期,由于北海公园院内驻扎着部队等原因,没有对外开放,故松坡图书馆也未开放。1925年8月,北海公园对游人开放,松坡图书馆也于10月1日正式接待读者阅览。开馆数日,阅览情况非常好,梁启超和图书馆的干事们兴致勃勃,他们决定把每周的阅览成绩做出表格,定期送《晨报》登出,以吸引更过的读者前来阅读。 松坡图书馆的第三进院快雪堂的正殿,后来辟为“蔡公祠”,供奉着蔡锷将军和在云南护国运动中牺牲的八位将领的灵位。1926年11月8日,是蔡锷将军逝世十周年之日,梁启超率松坡图书馆全体馆员在“蔡公祠”举行祭奠活动,政府官员和许多名人都出席了活动,蔡将军的同乡袁思亮撰写了祭文。梁启超特为蔡锷十周年祭撰写了《蔡松坡遗事》,追述了蔡锷将军的一生,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怀念之情,文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松坡图书馆在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经当时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合并到了北平图书馆,其藏书成为现在国家图书馆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