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孙恒 若是当年的老人真的有故事、有需求,为人子女者不妨予以满足,把老人的一生浓缩成一本回忆录,既是孝的表现,又可以传承下去,也花不了几个钱。 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有着相似的经历,但对于个体而言,每位老人都有份难以忘怀的“独家记忆”。在北京朝外街道,通过老人口述、志愿者记录写作,23名老人拥有了自己的“回忆录”。(3月18日《新京报》)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中,人们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所以我国历史上一直有“立言”的传统。只不过一般情况下,唯有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英雄人物才有树碑立传的资格,普通人只能坐在路边羡慕。虽然大人物的故事有更大的记录价值,但小人物的一生也往往是一段历史的映射,其心声亦值得倾听。 今时不同往日,只要想,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一部回忆录,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老龄化社会的语境下,为老人撰写回忆录的服务开始逐渐流行,总爱讨论当年的老人,种种美好的回忆不再止于口头与念想,而是能变成有质感的文字,可触可感,并传承给子孙后代,无疑具有多重利好。 其一,可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众所周知,一个人年纪越大,越喜欢回忆往事。不管过去是贫穷还是富有,过往的生活是阳光灿烂还是狂风暴雨,都会不时地涌上心头,独自咂摸其中的喜怒哀乐之余,难免还想着向人倾诉,与人分享。但问题在于,由于孩子的不耐烦或忙着工作,老人身边通常没有可耐心倾听的人,美好的回忆多数时候只能化成一声长叹。而为老人撰写回忆录的服务,则恰恰能满足老人的这种精神需求。 其二,可以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精神。老人的回忆录虽然可能记录的只是老人平凡的一生,但不管多平凡,都难免带有时代的印记。从老人走过的每段路、讲述的每个故事中,都不难找到社会变迁的足迹,发现家族演变的片段。我国自古以来又是一个重视家族传承的国度,让孩子多多了解长辈的生平,有助于后世子孙追忆先祖、了解家族传承。 其三,可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面对滚滚袭来的银发浪潮,养老面临的不只是衣食住行上的“硬件”压力,同时还有各种精神文化需求的“软件”压力。作为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关的文化创意服务之一,为老人撰写回忆录显然是一种看得见的市场需求。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若是老人真的有故事、有需求,为人子女者不妨予以满足,把老人的一生浓缩成一本回忆录,既是孝的表现,又可以传承下去,也花不了几个钱;若是条件不满足,也请多点耐心倾听,不要因为听了多次而心生厌烦,要知道这已是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