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琳 在悠闲日子里,热衷吃回锅饭的我把张爱玲的小说看了又看。她的作品像一个色彩斑斓的宝石矿,字词间总闪耀着熠熠的光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如入宝山怎能空回,不仔细回味有点说不过去。 从看她的小说起,我受到了一种惊醒般的启发,带着求知欲,在她的书里细细咀嚼。她长于精致描写普通得掉渣的人,那些小算盘打得震山响的小市民,写这种角色的时候她是熟极而流的,最感慨的是她对小人物的同情心。她并没有厌弃“俗”这种“人之常情”,对于必有可恨之处的可怜之人字里行间也都流露着同情,她能理解他们的无奈,欣赏他们的情趣。 她理解自己所写的人性,虽然她说“我相信人,但我不相信人性。”她同情那一点脆弱,这点宽容足以打动你的心。即使嘲讽也是淡淡的,是让你带着微笑如照镜子般去照见别人身上的自己。对于人性薄弱掣肘的地方,她的讽刺也非如刀剑那般杀伤力巨大,或者“像马蹄踢到人脸上那么轻灵”,而是朋友间分寸恰好的打趣,带着点嘲笑,又带着原宥理解。 性格和经历中的冷色调,使她的小说都有种黯淡的年代华丽感。但她的中篇《小艾》不太出彩,可能是因为她对超出自己生活范围的人物不够理解,导致整篇小说才有的空洞感。似乎是这种类型“超纲”了,其他篇都是冷艳华丽的,但这篇是乏色的。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们都企图用华丽掩盖生命中的粗陋,懂得这个的人怎么会不懂哀愁呢?淡漠的颓废和生活化的惆怅正是她擅长描写的领域,怎能不出彩呢?她的小说和散文一样有种寂寥的诗意,消遣中带着探究。 我追星似的一本接一本看她的小说。很庆幸她的小说真的是爱者甚众,时不时就有人又搜寻到一本来出版,比如《同学少年都不贱》,自传三部曲。 幻想过很多次:有没有可能像她那样洞悉人性宽容处世,做一个用文字画画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