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珍贵的叶片化石标本,把青藏高原中部抬升历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还尚未完全形成。同时,结合此前的发现表明,千万年前,青藏高原也曾是“绿水青山”。 青藏高原一直备受全世界科学家关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次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队,在人迹罕至、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核心地区开展了多次野外科学考察,陆续发现了多个新的、不同地质时期和地点的化石生物群。 这次,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苏涛研究员、周浙昆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藏北伦坡拉盆地距今约2500万年的地层中,采集到了一块珍贵的棕榈叶片化石标本。整个标本长度达到1米,叶脉清晰可见,是目前青藏高原地区最年轻的棕榈科化石记录。 据悉,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仅有部分种类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像现在青藏高原中部这样高海拔的地区,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结合现在棕榈科植物分布区,科研人员分析了制约棕榈科生长的最冷月均温等关键气候要素,并利用古气候模型模拟了13种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景,表明在2500万年前,生活在西藏中部的棕榈,分布的海拔高度不超过2300米,生活的地形地貌极有可能是一种东西向的峡谷,峡谷两侧为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这一峡谷地貌直到新近纪(约2300万年)才逐步消失变成如今的高原。这一发现,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历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这一发现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形成演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来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本报记者 杨质高 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