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3月30日 星期六
第A201版:小记者    
       
版面导航

第A201版

第A202版

第A204版

第A206版

第A208版

第A210版

第A211版

第A212版

第A213版

第A214版

第A215版

第A216版
2019年03月30日 星期六
找寻儿童言语生命的 “诗意栖居”

    □  成双艳   

    所谓“儿童视野”是基于多元识读视野和儿童交往视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独有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的视野。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视野指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使儿童说话写话回归儿童的生活,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的习作”。

    也就是,老师要“以儿童为本位”,要“蹲下去和儿童对话”,要保持学生持久的“说”“写”的兴趣去组织、激励、引导。以生活为经,以观察为纬,以真诚为佐料,以想象为灵感,透过“儿童视野”,营建儿童作文的“生命之境”,采取如下的策略可以有效反拨学生儿童言语的成人化现象:

    以生活为经

    “快乐联动”分享生活愉悦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每天都可能发生精彩的故事, 而故事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怎样让儿童的故事在儿童的言语世界中鲜活、灵动起来, 成为言语交往的重要资源?“快乐联动”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如在引导二年级学生写话训练《看,这就是我》中,我引导学生这样“联动”:请接受老师的采访,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段妤同学,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看看镜子里的你,说说你的样子吧!”“你家里都有谁?”这样的教学预设让习作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孩子产生了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给孩子创造了俯首即拾的鲜活素材。孩子们写下了这样一些句子:

    “‘妤’表示漂亮、聪慧、美丽,意义优美,也是中国汉代宫中女官名。爸爸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聪慧、优雅的人。”

    “我的头发黄黄的、亮亮的,爸爸妈妈开玩笑喊我外国人。”

    “我家里有爸爸、妈妈、我和小妹。爸爸很凶,妈妈温柔,妹妹很可爱,两只眼睛忽闪忽闪,哭起来简直震耳欲聋……”

    同样的习作教学,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味觉”,在趣味盎然、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悄无声息地积累素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以观察为纬

    “我行我秀”展现童真世界

    引导儿童留心生活中的细微变化, 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学完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这篇课文时,笔者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观察我们身边秋天的影子,孩子们说他们看到:小草黄了,柿子熟了;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刚才说到的景物。

    有的孩子说大南瓜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娃娃傻傻地横着;有的说玉米像一个高个子的瘦瘦的男人;有的说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希望给人们当路灯……孩子眼里一切都活了起来,一切都更有童真童趣了!

    以真诚为佐料

    “心灵花园”倾诉心底声音

    在指导学生写作中,笔者力求在课堂上运用既富有童趣又精准、恰当的言语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言语写出有主见、有创意的作文,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写真话、抒真情。在笔者长期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的习作中不乏这些真实诙谐的语言:

    “唉!人家都说妹妹温柔,可我这个当哥哥的却不这么认为。两岁大的妹妹话还说不清楚,就已经凭借她的‘尖叫神功’和‘哭鼻子功’这两大神功称霸天下了。”

    “妈妈像个‘火药桶’,身上火药味十足。我只要考试不理想,点燃了导火索,火药桶就爆炸了……”

    这样的真实、这样有趣的语言,需要教师用真诚、儿童化的言语批改习作,鼓励学生写真事、表真情、说真话,引导学生用 “童言” 来写童真、表童情。教师在课外要用一颗童心为学生创造一个童趣盎然的生活世界,用“童言”进行言语交往,为学生营造一座绽开儿童心灵之花的花园。

    以想象为灵感

    “智慧舞台”放飞心灵翅膀

    具有丰富的想象是儿童最闪亮、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习作教学应当给儿童的想象提供最大的空间和舞台, 让儿童诗意地创造着, 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在学完《云房子》一课时,笔者抓住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进行想象写话。有学生这样写到:“有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有一山笑眯眯的野花,还有一堆堆亮闪闪的白云”。

    学完苏教版练习5的小诗《腊梅花》后,我让学生想象编写《玫瑰花》,学生这样的写法让我眼前一亮:“玫瑰花,脸儿红,身上长满小刺刺,阳光当头纱,雨露当项链,别的花儿争艳,只有玫瑰最爱人。”

    综上所述,小学习作教学应不断地引导儿童由“自然人”向“言语人”“精神人”转化, 这种转化是通过世界、儿童、习作、教师这四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中的对话逐渐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儿童的生活不断丰盈,儿童的精神不断敞亮,儿童的习作素养不断提升。透过儿童视野,牧养儿童习作言语天性是以儿童的精神成长和儿童文化的建构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儿童精神”和“儿童文化”的引领下,实现儿童言语生命的“诗意栖居”。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