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刘孙恒 春游本身就是对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学校必须具备的保障师生安全的一种能力,只有正面应对,不断组织,积累经验,安全水平才能得以提升。 近日,红河州内有三所乡村小学的老师,把带着学生春游的照片发到了教师群里,让不少老师很是羡慕。那么,为何春游竟会让很多老师羡慕呢?原来,出于校园安全的考量,许多学校已多年没有组织过学生春游了。还有人认为,如今交通发达,家长们都会在假期带着娃娃去各地旅游,没必要再由学校组织春游了。(4月1日开屏新闻客户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也好,“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也罢,皆描述了大好春光值得拥有。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更别说置身于阳光明媚、和风拂煦的春天里,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活力与希望,没人拒绝得了这种美,每个人都会沉浸其中。 学校组织学生春游的意义很大。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时候,纵使让孩子们把朱自清的《春》背得滚瓜烂熟,跟他们说无数遍春天好、大自然美,都不如让孩子们与春光来个零距离接触更有用,因为眼睛看到的和手触摸到的感觉会更加真切、深刻。 不仅如此,春游这种集体活动,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交流、沟通,甚至需要相互协助、共同努力才行,如此而来的结果,不单是每个孩子的眼界、格局得到提升,孩子们的集体生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窗情谊也得以升华。 春游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想必每个老师也都知道其中的好,一些老师之所以会发出“春游,是多么吸引人的字眼,让人羡慕不已!”的感叹,主因是安全责任问题。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尤其是事关孩子的安全问题,更是让学校和老师提心吊胆,毕竟春游一旦出现什么意外事故,没人能承担得起责任。在这种压力之下,一些学校干脆就对春游说“不”,纵使有,也只是走个形式,如同鸡肋。 对春游说“不”的确可以省掉很多麻烦,但同时省掉的还有十分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方式。要知道在一些国家,春游可不只是视为一次可有可无的集体外出游玩活动,而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常态来开展。比如日本,其把春游、秋游等统称为户外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户外教学一般都是和学校所学的学科相关,将游玩与研学结合起来,真正地寓教于乐。 组织学生春游,安全风险当然需要规避。只是规避的方式,不能是简单粗暴地对春游说“不”——这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方式,毕竟,春游本身就是对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学校必须具备的保障师生安全的一种能力,只有正面应对,不断组织,积累经验,安全水平才能得以提升,鸵鸟心态只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只要学校和老师组织得力,连同家长的支持和助力,再让专业组织或机构参与进来,比如让旅行社来保障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组织一次春游而已,安全保障足以到位,根本就不是困难多大的事。一些学校老师不要总是把问题想象得太严重,自己唬住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