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明 滇南一带,是云南人文气息浓厚、文人盛产之地,特别建水、石屏、蒙自,更有“文献名邦”之美誉。徜徉在古县城街角巷边,无论从嵌刻于铜钟石碣之上的字里行间,还是张贴于一幢幢极具滇南民间建筑风格的小四合院大门两侧的楹联之中,甚至从那颇具方言特点、把“那个人”说成“阿根人”的滇南乡音中,你随时可感受到文献名邦的文化氛围和乡土人文气息。而浓缩了滇南文化精粹于一体的建水孔庙、石屏焕文公园、蒙自南湖等,则可“窥斑见豹”,了解体味其间一些文化内涵。 其实,“一泓秀水蕴灵气,万古青山出达人”的石屏之所以出名,还不全依这里的水光山色,很大程度是仰仗于这里出过云南唯一一个历经中国封建制科举考试后中举的“状元郎”——袁嘉谷。自古以来,云南这个“蛮荒之地”因地处偏僻,一直被称为“化外之国”。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之所以亲率大军征“南蛮”,就为这里“人多不习王化”,常威胁蜀汉政权侧后之故。元朝时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与中原联系进一步紧密,但之后的600余年科举考试中,云南竟无一人能考中状元,可见“民智不开”。 有感于此,清光绪21年(1895年),云南提学使张建勋在昆明倡议修建一座“聚奎楼”(楼址在今昆明城区拓东路中段金汁河埂边),以激励云南学子发愤学习,早日金榜题名,填补云南无状元之空白。此楼建成8年后的光绪29年(1903年),31岁的云南石屏人袁嘉谷果然以优异成绩考中大清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消息传来,云南全省轰动,保举袁嘉谷赴京殿试的云贵总督魏光焘大喜过望,亲题“大魁天下”四字,由黔中书法家钱登照书写后制匾悬于聚奎楼上,该楼自此被昆明人称为“状元楼”。而在此前后,有着优良文化学习风气的石屏境内,明清时期共出过进士77人(其中翰林15人)、举人638人、贡生760人,着实为“南蛮”挣了颜面。遗憾的是,状元仅袁嘉谷一人。 时光悠悠,岁月茫茫。袁嘉谷先生早已作古,昆明拓东路上的状元楼也在新中国成立后随城建发展而被拆除。石屏人则照原样在家乡重立聚奎楼,并以此为中心建起焕文公园,“大魁天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今天依然高悬楼上,成为石屏人亦或云南人一段引以为荣的珍藏记忆,更像是一股激励莘莘学子奋发读书、励志成才的动力源泉。如今,从云南这个曾经的“化外之国”走出的各类人才,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早已不是明清时期所出举人、进士等可比拟的。优良的传统学风,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正在为云南的发展倾注着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 小憩在焕文公园楼榭下,流连于石屏古城民居前,仿佛瞧见少年袁嘉谷在母亲陪伴下,正刻苦攻读于草庐之中;依稀看到袁嘉谷先生功成名就后返乡,仍然在为推动家乡教育事业而授业解惑、四方奔走,更感此地人杰地灵,确实无愧“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之称号。袁嘉谷先生经纶满腹,文学造诣深厚,其《卧雪堂诗集》及续集,共收录先生诗作840余首,很多诗句至今仍在民间传诵。在下小时也曾背诵过袁嘉谷先生诗句,其中一首六言古诗,写的是秋日滇池美景,因诗中地名熟悉,读来朗朗上口,至今仍熟记于胸。在此背录如下,与读者共赏。 昆湖泛秋 袁嘉谷(清) 白马庙前天绿,碧鸡关下云青。 一棹浮沉何处?鸥鸟招我前汀。 山头小雨凄凄,水畔杨花荡堤。 泊到高峣回首,烟波飞上城西。 (作者原工作单位:昆明纺织厂党委宣传部,6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