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 走进文林街北侧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天君殿巷,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巷子两旁墙壁上的宣传栏里,内容丰富多彩,讲述曾经从这里走过的历史名人,如冰心、沈从文、梁思成、闻一多等人的照片和事迹。还有几家用英语书写的店名,以卡通画为广告的小吃店、咖啡馆,似乎在彰显此巷与文化的深厚渊源。七十多年前那些肮脏、污浊、低矮破旧的棚户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整洁幽静的住宅小区,特别是巷口那充满童趣的幼儿园,让我想起了儿时居住过的那个天君殿。 天君殿始建于何时?没有考察过,按规模大小猜测,在建殿的初年,香火曾是旺盛一时的。它所在的这条巷才因殿而得名:天君殿巷。巷很深,一直通到现今的一二一大街。所以上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师生们常穿过此巷,到周边的文林街、西仓坡、翠湖是极其方便的。 1948年,我随父母亲迁居于此。当时,政府将这里稍加改造,建成一所带幼稚班(学前班)的完小,共七个年级。地方狭小,教室不够用,只得分二部制作息:上午高年级(四、五、六年级)上三节课后放学、换低年级上四节课、再换高年级。整日都有师生进进出出,十分热闹。热闹是热闹,可那学校非今日之学校,因整个校舍均由那破寺旧殿改建而成。墙壁斑驳掉土,窗棂只剩木条,没有玻璃,夏天任日晒,冬天任风吹,雨天还多处漏雨。 当时学校范围也很小,大门离文林街有二三十米,穿过一个大教室,进入后院,就看见靠南边的前殿。这间仅能搁置几张办公桌的前殿,便是师长们的办公室。楼下是四间教室(左、右各两间),楼上是老师宿舍(一家老小都挤在约二十平米的地方)。楼宇之间石板铺就的院落算是操场,学生做操、课间做游戏、早晨的朝会都用这块地方。院北侧的大殿是隔壁龙渊中学的礼堂兼食堂,厚重的大木门经常紧闭,那已不属小学的地界了。 就在这天君殿极简陋的环境中,学校里拥军爱国活动十分活跃:在学校唯一的大教室里,曾举办过工人夜校,让附近的劳苦大众有个学习文化的场所;在欢庆昆明解放的时刻,文林街上飘扬着老师们在这里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解放初期,老师们还组织居民做军鞋送解放军、组织“少青歌咏队”,高唱革命歌曲,歌颂党,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老师及家属们曾在天君殿巷口轮流守夜、站岗、维护治安,使小巷在动荡的年代里仍呈现平安、祥和的景象。 如今,天君殿巷的巷名未变,但天君殿已无踪影,焕然一新的是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而且面积已扩大至文林街沿。二十幼是一所公办幼儿园,小巧玲珑的教室、食堂、学生午休室、游乐场地,设施配套齐全,应有尽有。看着天真可爱的孩童们在此尽情享受着现代化的启蒙教育,衷心祝福他们在日益强大的祖国大花园里茁壮成长! (作者原工作单位:昆明幼儿师范学校,8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