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礼 1955年我读书时,一个学年要交1.5元的学费,当时父亲卖50斤大米才能凑齐。到1956-1957学年时,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了,我面临着辍学。 因学习好,班主任陈锡良老师对我很关心。听说没钱交学费,要放弃上学,问我能不能想办法。我沉思而没回答。学年快结束,刚要放暑假,老师又问,我回答:有办法了。 见我高兴,陈老师很兴奋,问什么办法?我说联系街上居民,每天抽时间给他们挑水。一分钱一挑,已有几家人约定。那时我已十七岁,身高1.68米,有劳力、能吃苦。老师问:“能扛得住吗?” “能!”我肯定回答,“我家用的水,都是我挑。” 老师听罢,关怀备至地说:“你真能挑水,我给你想个办法,以免你东一家西一家地去送。” 我问老师有什么办法, 他说:“明天来我告诉你。” 第二天上午,下第三节课,老师站在教室外招手,我刚走近,他说:“校长同意把学校的用水给你挑,挑不挑得起?” 那时贵州赫章县城,只有“城关小学”这所完小,有学生1300多人。学校四周绿化,院坝中心有一个凉亭,凉亭正中有一个大水缸,下课后,口渴的学生就到凉亭喝水,用瓢舀起便喝,平均每天要喝10挑水。学校距离挑水的鄢家巷口约800米远,每挑水3分钱,10挑水0.3元。老师担心怕我挑不起,便征求我的意见。我默算一下,若承包,每月可挣9元钱,莫说交学费,就连吃饭都用不完。便一口承担说:“我能挑!” “你有时间吗?” 老师知道,我家离学校15里,坚持早来晚归,冬天昼短夜长,很多时候上学,早上出门“天不亮”;晚间归家“月亮上”。怕我挤不出时间挑,供应不上水,师生有意见。 为让老师放心,我便如实对老师说了我的安排:我已在城里的亲戚家住下,每周星期日才回家一次。每天早晚挑4挑,中午挑2挑。既不耽误学习,又不影响供应水。老师点了点头说,“好,那从下学期开始,每天在总务老师那里记数,到月底结账。” 9月1日开学,我按原计划挑水,第一天结束,圆满完成任务,还没早出晚归的走读费劲。坚持一个月,300挑水一挑也不少。结账领了9元钱,交了学费,还余7.5元。 荷包有钱,每天早晨挑完4挑水,我就用3分钱买半斤米糍粑或其他食品作早餐,生活很有规律。从那之后,我每月留下1元钱,剩下的全交给父母补助家用。 我感恩陈锡良老师,记得他85岁寿辰时,共18名学生前去祝寿,他兴奋至极:“我要用‘好学生’命名,把你们的名字都刻在我的墓碑上……”(作者原工作单位:贵州省赫章县委宣传部,8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