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初昕 过去生活在农村,一日三餐的标准大多是两硬一稀。稀粥一般是在晚上那顿吃,因为农村晚上不用干活,也没有什么娱乐,晚上喝了几碗稀粥就早早上床睡觉了。 那时的稀粥也叫捞饭,用柴火灶将米煮至七八分熟的时候,用手捏下,米粒里没有硬心,拿笊篱捞出,沥干水分。锅里也留有部分米粒,退去炉灶里的硬柴,小火慢煮,直至米粒开花,稀粥浓稠为止。稀粥煮熟后,在铁锅的四周,还有一层薄如蝉翼的稀粥衣,轻轻揭下,放入嘴里,顷刻间便化了。这种大灶煮起来的稀粥最营养,表面还有一层稀粥油。过去,有孕妇奶水不足,就用锅铲轻轻撇去面上的那层稀粥油,喂给孩子吃,最能顶肚子。 但我小时候不爱喝粥,不但觉得稀粥寡淡无味,还主要是晚上吃了稀粥,玩耍几下,肚子便饿了。人到中年,我渐渐喜欢上了吃稀粥。这也源于偶然。妻体内湿气重,她周边的好友建议用食疗消除体内湿气。于是,特地买来高压锅,用薏仁米、芡实、枸杞、红枣,和粳米一起慢炖,吃了大半年时间,妻的气色果然红润了起来,食疗的效果果然不错。我也跟着沾光,妻吃的时候,也盛上一碗给我。时间久了,也渐渐喜欢上了稀粥。 冬季最爱吃红薯稀粥。红薯选用红心的红薯,削好皮,切成块状,投入米中一起炖煮。煮熟后,打开盖子,浓郁的香味扑鼻而至。煮熟的红薯绵软,黄灿灿的红薯,瓷白开花的米粒,二者混搭在一起,看着就食欲大增。舀起一碗,轻轻送入口中,红薯的清香融进了稀粥中,吃起来黏稠软绵,甜丝丝带有米粒的清香,口齿留香。喝下一碗热腾腾红薯稀粥后,浑身都热了,血液也循环了起来,清肠涤胃,大呼快哉。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多年的五帝时代。《周书》中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然而,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则以食粥为苦。宋秦观有诗云:“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曹雪芹晚年贫困潦倒,更是“举家食粥酒长赊”。在红楼梦中他也写了很多粥,宝玉爱吃的碧粳粥、王熙凤爱吃的奶子糖粳米粥、贾母爱吃的红米粥、红枣粳米粥、腊八粥。不同的是,他把粥写成是精致美食的点缀,这也许就是他本人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喝粥不再是穷人揭不开锅的窘状,而是“饱饭弄粥”,纯属精致美食的点缀,就像今天的我们一样。 现在随着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富裕了,人们的饮食也已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山珍海味、美酒佳酿成了家常便饭。结果,患“三高”之类的富贵病人群数量也逐渐增多。记得我小时候常挑食,老祖母常说:“不要吃到五谷想六谷,欲壑难填,人知足便是常乐。一个人活到九十九,还能自己煮粥,自己端碗吃粥,就是福人。”想想也是,纵然生活五彩缤纷,小米稀粥总宜人,喝粥的习惯不能丢。人到中年,世事也看透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而稀粥的清淡,恰如这份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