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祖远 在诗文中借用前人作品的语言或意境之事,古已有之。宋代黄山谷就曾说过:“老杜(杜甫)作诗,退之(韩愈)作文,无一字无出处。”清代有“考据癖”的冯集梧注社牧《樊川诗集》时,丢开词义不管,专去注明词语的出处,其用意不在贬低杜牧,而是抬高他。由此可见,写诗作文化用或借用他人的语言或意境原是无可非议的事,不能一概视作抄袭。问题在于,化用或借用得是否得当。化用得当,点铁成金,不失为创造性的劳动;化用拙劣,不伦不类,那就难免为人指斥了。在历史上,这种瑕瑜互见的情形是很多的。 清末民国初,四川荣县人赵熙写过一出川戏《情探》,可称得是情文并茂。然而细读起来,一方面会觉得作品的语言是那么自然、那么美,所表达的内容又是那么深刻。另一方面,又会觉得其中的文句有点“似曾相识”。仔细一研究,奥秘揭开了,作者在许多地方借用了前人作品的语言和意境。戏文一开始:“更阑尽,夜色哀,明月如水浸楼台。”有人说这个“哀”字的用法是前无古人的,不通。其实不然。《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里就有“春鸟意多哀”的句子。前人注:“哀者,动人也。”“夜色哀”,即夜色动人,不但词义通,而且早有成例。“明月”一句,早在五代时王衍的宫词里,就有“月华如水浸宫殿”的句子。后来元曲中的《西厢记》和《争报恩》中,都有“明月如水浸楼台”的写法。又如唱词中的“朱门洞府未曾开,春色因何入得来?”是化用古诗“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何因入得来?”宾白中的“事如春梦了无痕”,是借用苏东坡的《寻春诗》中“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像赵熙这样连篇累牍地化用借用前人作品,至今却不曾有谁指责他的作品《情探》是抄袭。宋代词人贺铸,人称“贺梅子”,就因为他的词《青玉案》中有这样的句子:“……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竹坡诗话》中说:“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而他获得了荣誉的这个句子,却是化用寇准词中的“梅子黄时雨如雾”。 还有一位幸运者是宋人晏几道。他写过一首《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确是一首好词。其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被后人赞为“千古绝唱”。《复堂词话》誉为“千古不能有二”。其实早就有“其一”的了。原来他是借用五代时一个不很有名的诗人翁宏所作《春残》一诗中的句子。翁宏的原诗是: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同一诗句,在翁宏手里是铁,在晏几道手里成了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