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多年前我和几位摄影“发烧友”走进腾冲采风,大家对火山、热海之奇赞叹不已。当地的友人却说,你们还不知另一奇,它就在眼前的巷道里。 走进和顺古镇大石巷,直直的巷道,突然一个拐弯,如果没有这一弯,此路就不通了。奇特的是墙的这一弯,不成直角,是曲线的弯,而且这弯的不仅仅是围墙,弯墙上还承载着楼房。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弯楼子”,被誉为和顺民居中的建筑典范。按理说这弯曲的墙,连作为建筑的起码条件都达不到,简直就是建筑中的另类,怎么反而成了“建筑典范”被列为和顺著名的八大景点之一?原来这“另类”之所以诞生,有感人的故事可为它辩护! 百年之前,腾冲商界的“永茂和”李氏三兄弟,在此巷建盖豪宅,外墙砌至腰高时,李大老板突然叫泥水匠把墙推倒重来,众工匠大惑不解。李老板和颜悦色道:方方正正固然好,可是这个墙角像根刺卡住了墙外巷道的咽喉。原来此巷本来就狭窄,外墙刚好伸出堵住了巷道。怎么办?李氏三兄弟和工匠们反复切磋,于是,出现了奇特的“弯楼子”:宁弯我的楼,不堵众人道。 “永茂和”可不是无名之辈,其先祖清代即到缅甸经商,渐自发展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历经五代相传,分号遍布国内许多都市。然而,财大气不粗的李老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以势压人,却认为,宅基可以弯曲,做人必须堂堂正正。我凝视着金色的朝阳下这闪闪发光的石灰墙,它是巷中的最亮点,也是整个腾冲,甚至是全云南的一个亮点!这“闪光点”是李氏富而不奢、以和为贵的儒商精神,百余年来一直是和顺人的典范!之后我把这一“闪光点”收入了我的《秘境腾冲》一书,期望它成为更多人、更大范围、更长久的典范。 “弯楼子”令我想起我的老友、现年79岁的张叩先老师曾对我讲过著名的安徽桐城市“六尺巷”的来历,那是他老祖宗张英的故事。他是张英的第十八代孙,祖父这一支从桐城迁居昆明。清康熙年间,张英家老宅建房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急盼位居高官的张英打个招呼“摆平”吴家。张英见信,付之一笑,吟诗一首回复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这宅主不愧为严于律己、“肚里撑船”的人士,难怪家中能培育出又一代国之栋梁——张廷玉,成为著名的“父子宰相”之家。 而今,富甲一方的巨商李老板不见了,身世显赫的张宰相也不见了——历史上的巨商、宰相比比皆是,被人牢记的却少。然而,“弯楼子”“六尺巷”的精神流芳千古,它彰显的不以势压人不损公肥私的律己、谦让精神仍然震撼着后人之心,这种震撼力还将代代相传,永不衰减! 如果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大事小事上,把这种谦让精神推而广之,我们的世界也将会变得更加宽阔、宁静、祥和、美好! (作者原工作单位:华润昆明医药有限公司,7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