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7月30日 星期二
第A13版:时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7月30日 星期二
误信谣言“哄抢”,也应拿法律说事

    本报评论员 刘孙恒   

    哄抢事件的发生,只能说明由群氓心态和从众现象而衍生的“庸常的恶”,不容忽视。

    西安市长安区瓜农刘亚锋的万余斤西瓜近日被当地村民“哄抢”,损失3万余元。7月27日,刘亚锋瓜园所在的长安区四皓村党支部骆书记告诉记者,当天有人给村民打电话,称西瓜园在犁地,地里的西瓜不要了,村民才去地里拿的。骆书记表示,事发后,村委会已挨家挨户做工作,拿瓜的村民已经向当地公安说明情况,并赔偿瓜农损失。目前,辖区警方已立案调查此事。(7月29日中国经济网)

    相比过往那种常见的“中国式哄抢”——见到某处有散落的公共物品,一定会有一些“好心人”用“哄抢”的方式“无私相助”,让那些物品的主人哭笑不得、无可奈何。此次哄抢事件的特别之处在于有人故意造谣、传谣,因此才导致哄抢事件的发生,看起来与“中国式哄抢”不是一个路数。

    但真的如此吗?一个细节值得强调,当瓜农刘亚锋赶到瓜园现场,“不少摘瓜的人匆忙走开,摔碎的西瓜也被扔在路边”,由此可见不少人其实并不相信“西瓜园在犁地,地里的西瓜不要了”的谣言,之所以仍然参与进来,其中恐怕也有那种“不抢白不抢,大家都在抢,白抢谁不抢”的法不责众心态作祟。

    况且,与那种突然散落的公共物品不同,如果说以往“中国式哄抢”是发生在一个没有有效约束的公共场域,进入哄抢状态的人们,因狂欢而暂时抛弃正常状态下的伦理规范,还有“广场效应”的牵强说辞。那么此次哄抢事件,则全然没理由发生。

    因为此次事件是发生在熟人社会里,哄抢者好些还是瓜农刘亚锋的左邻右舍,关系再远也不过是邻近村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传统的道德规范仍在发生作用。对于参与哄抢的村民来说,正常逻辑应该是向瓜农刘亚锋打个电话或登门确认一下事情的真相,这一点都不困难,而不是直接跑到人家瓜园去抢瓜。遗憾的是,哄抢事件还是发生了,只能说明由群氓心态和从众现象而衍生的“庸常的恶”,不容忽视。

    有鉴于此,误信谣言“哄抢”,也应拿法律说事。不但造谣者应该受到法律严惩,参与哄抢事件的村民,根据哄抢多寡,该教育的教育,该批评的批评,该惩戒的惩戒,毕竟依据刑法,聚众哄抢公私财物,罪责可是有明确的规定。唯有法律向每一起哄抢事件参与者“亮剑”,法不责众的心理才不会有市场。此事也表明,如果说在陌生人社会里,谣言利用的是人们信息不对称,那么在熟人社会里,谣言则是借助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反过来强化己身,这同样值得警惕。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