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华 一位邻床的病友,帕金森和脑中风把他束缚在病床上,不能翻身下地,不能自主进食和大小便,语言功能也被剥夺了…… 但他还能看,有时茫然地、呆滞地睁开眼睛,不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还能吃,依赖护工的帮忙,艰难地吞咽着,不是面条、稀饭、肉食、果蔬,而是混合奶粉、蛋白粉和米粉的半流质,一点也享受不到美食的乐趣。 他已经住院好几个月,还要继续住下去,没有一位医生许诺他会痊愈。 那天,他的女儿来看望,我委婉地讲述我的故事:我怎样“狠心地”放弃了再一次抢救的努力,让母亲摆脱疾病的折磨,平静地离去。她说:“老伯!您做得对,您的意思我懂。但是,老爸还有一口气,做儿女的怎么舍得!尽尽心,把那点老底耗光再说……” 就为了日渐虚弱的那“一口气”,老人在挣扎,孩子在尽孝,有意义吗? 一位老朋友,患了多年的肺气肿,终于病倒在床上,整天躺着,偶尔坐着,动作稍大一点,就喘个不停。但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碰到亲人、朋友,就滔滔不绝地边喘边说话,回忆往事,评论现状…… 无尽的时间,是他的磨难。他清清醒醒地睁眼熬着,白天盼天黑,夜间盼天亮,吃了上顿等下顿,直到熬不下去的那一天。 我看出他的寂寞、苦闷,告诉他的儿女:老人缺“话疗”,缺资讯,他要听别人说,也要别人听他说,多抽点时间陪陪他,还要换个有文化的护工,为他读读书报、摆摆龙门阵。 一位女患者,多次出现低到20的心率,远远越过了危险的临界点,医生建议她赶紧装起搏器,她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听说我装了起搏器,问我:手术害不害怕?微创,不害怕。疼不疼?不疼,第二天就下地外出。有没有后遗症?没有,照样游泳、旅行。她眼睛一亮,又问:要多少钱?大约七八万,自己出万把块。她垂下了眼睑。 第二天,她的儿媳妇走进病房,开口就问:“怎么老是拖着不进养老院?你晓得住院花多少钱?请护工花多少钱?”她嗫嚅着:“还有些事要处理……” 同室的病友感悟了:趁早攒点养老钱,免得日后看脸色。 (作者原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8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