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亮 如今六七十岁以上的人,大都知道经历过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化。 在计划经济年代,只有消费资料才会进入市场,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我原来在易门铜矿工作,生产出的铜精矿全部拉到云南冶炼厂冶炼,不经过市场。虽然也计算价格,那是为了经济核算,并且完全由国家统一定价,买卖只是一种形式,谈不上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那个时候,消费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卖方市场,其主要标志就是基本生活资料实行票证,如购粮本、粮票、布票、肉票等。卖什么,卖多少、什么价,都由“卖方”规定,买方没有选择余地。这些票证是一种没有价格的证卷,只能作为购物凭证。 还有一种票证不是人人有份,比如自行车票、收音机票和后来的电视机票等。分配办法可以个人申请,群众评议,或者抓阄决定。这些紧缺商品,对买方又多了一层限制。 3年困难时期,我从易门铜矿到昆明办事,体验到了昆明的“高价”食品。有几家有名的大饭店卖套餐,4元一套,基本都是荤菜。那几样菜都是卖家搭配好的,不像现在到饭馆可以随意点菜。虽然不要粮票,但对买方也是一种限制。当时工人最低日工资只有1元多一点,3天日工资才能吃一餐高价饭。我看大都是外地来昆的人吃,也要看从什么地方来的。小饭店也卖4两粮票及4角线一套的盖饭。同室住着一位从边疆某地来昆出差的,他只吃4角一套的盖饭,从不吃4元一套的。他说,在家乡4元钱可以买两只鸡了。我吃了几顿4元套餐,还买了一些糕点,带回去给家人尝尝,因为这些东西在矿山有钱也买不到。 后来又出现了议价食品。有一次我到蒙自出差,想用粮票买几块平价的年糕,可是只有议价的,比平价的高出1倍多。说是议价,只是好听一点,实际没有“议”的余地。 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标志就是取消票证。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比较充足,基本上可以保证供应,并且不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买什么,买多少,什么价,到哪里买,买方有选择自由。 卖方市场同买方市场的区别,可以用两个简单的事例来说明。市场放开不久,物资还不是很充裕时,有一次我到昆明某饭馆买卤油鸡,我想买半只,店员说都是整只卖,半只不卖。而现在无论生鸡还是熟鸡,都可以分割部位,由顾客挑选。还有一次我到一个米线摊买半斤米线,摊主说,半斤不卖,起码一斤。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你到粮店去买米,只买半斤,粮店会卖给你?”他说的一点不假,当时情况就是这样。而现在买米也好,买米线也好,想买多少,到哪家买,可以自由选择。 这就是卖方市场同买方市场的区别。 (作者原工作单位:云南建投集团,9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