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近日听一老友讲,他女儿搞科研,打破常规方案省下了近百万元,赢得了万元奖金。 我想起40多年前,我也曾打破常规,为企业省下了近十万元。那时的十万跟今天可不是一个数,当年人们月薪仅三四十元,吃碗米线只花1角5分钱。 当年我就职的昆明市医药公司大楼,从民国时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昆明城中一直如鹤立鸡群,居春城第一高位置。70年代中后期,全市统一清除建筑物上的标语。当年我一直在政工组搞宣传,负责清除标语的办事组王组长特意把我借过去。 公司附近的各幢大楼“闻风而动”,几天功夫,纷纷换上“新装”,可我们公司大楼还依然如故。单位的领导看在眼里,按捺不住,追究下来。 我对王组长说,邻居都图省事,把大楼从头到脚,毫无遗漏地用油漆涂了个遍。然而,这太费钱费工,是花“寃枉钱”!衣服可以“打补丁”,大楼难道不能试试?他眉开眼笑,觉得有道理,能为国家节约一大笔钱。可是,我刚开始高兴,他沉思片刻话锋一转道:“你说得太轻松、美好!这不是在你衣服‘打补丁’,只要不露肉,两种颜色不完全一致,可以马虎点。可这是在大楼上,小张同志,你应该知道我们的楼不在背街背巷,它在市中心的中心,又是全市第一高楼,全市人的眼睛都盯着它,它不仅是我们公司的‘脸’,也是整个昆明市的‘脸’,你把大楼涂成‘花脸’,这责任我们可担当不起,该花的钱就花。这样保险!” 组长说的虽然在理,我还是摆出了许多理由来试图说服他。首先我算了一笔账,我们的标语都写在每层楼的窗子下,这些字的面积大约只占整个墙体的10%左右,用“补丁”,就可省下90%左右的油漆钱和工时费。他说,‘打补丁’调颜色的技术关谁能过?我说,我在艺术学校跟名师学过美术,可以画人像,能调配各种色彩。他说,对面百货公司也有美工,他们为什么不“打补丁”?我说,有调色技术还要看他肯不肯下功夫。我又保证,“补丁色”调准后,请他先审查,合格了再施工。有见识、敢担当的王组长终于同意了。 调油漆的难度是油漆色没有油画颜料色彩丰富,也不能各种油漆色都买一筒,自讨苦吃的我,只有绞尽脑汁,兑入少量的油画颜料,又找来一堆层板,一次次地把新调的色涂上样板,涂了数百种。四五天后我直接把少量油漆涂到墙上,腰酸背痛的我,心里分外甜,从楼上反复跑上跑下,到街上远观效果。 当王组长惊奇地看到这“补丁”居然毫无补痕时,竟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找了几人来验证,才慎重拍板施工。 我的“补丁活”,当年只是在公司大会上被点名表扬了一次,然而此后,王组长一说到爱企业、爱国家,或创新、攻关、聪明才智的话题,都要把“打补丁”的故事抬出来。这“嘉奖”对我的激励远胜过一笔奖金! (作者原工作单位:华润昆明医药有限公司,7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