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青新 我一直以为,张抗抗是北方人。最近读到《南方》《北方》,才知道印象有误。自序有言:“如若把我的人生地理节点连接起来,是一条长长的斜线:广东—杭州—黑龙江。中年以后,斜线回返,到达北京并停留下来,目前已长达三十多年。”原来张家祖籍广东新会,张抗抗于1950年出生在杭州,十九岁离开杭城去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 《南方》与《北方》是她多年来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陆续刊登各类报刊,这次合集,“借此回望,审视自己写作的本源与变化”,也让读者借此看到地域文化对作家写作的影响。 两部散文都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用毕生不忘往昔、不忘故乡、不忘亲人师友的一支笔,写出了感人的对乡土人情的热爱。两部作品也有所区别:《南方》温婉动人,《北方》豪爽不失细腻,所有散文都是以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本色去写,清淡朴实,温和宽厚。 《南方》着重书写名山胜水、湖畔风光、小镇风物。杭州是她出生与成长之地,永难忘怀的家园。张抗抗以“西湖的女儿”自称,《杨公堤随想》《重识钱江潮》漫步古今历史,西湖的柔波、钱江的浪潮,翻动文化;独自走进偌大的学府,母校是她成长的摇篮,《文学梦想开始的地方》纸短情长。最好的还是“能不忆江南”“摇到外婆桥”这两辑,跟随她的脚步,一起走过西施故里、乌镇松阳,也乘着夜航船,在“咿咿呀呀”的桨橹声里入梦。梦里有时悄然回到南国,尽管山重水复,父亲与祖先遗留的足迹依稀可辨。 散文其实只是副业。张抗抗写得好的还是小说。张抗抗的小说立足女性视角,同时超越性别意识,既有个体对社会人生自然宇宙的审美,也有作为群体对一代人命运的追问与思索。她的主要代表作,比如《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塔》等是知青题材的,比如《我要的不是这些》《飞走了,鸽子》《去远方》等是大学生题材或普通青年的。 理解张抗抗的小说创作,离不开对她的散文的阅读。《北方》里就藏着许多解密的要素。南方来的水乡女子,融入北地荒蛮的环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北大荒原来这么大呀,我知道什么叫广阔天地了!”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一切只能从头学起,耕地、种菜、烧炕、抓鱼……桩桩件件,在北大荒扎根,夜里梦里心里,文学的种子也在抽芽。 在我看来,《北方》要比《南方》更胜一筹,更厚重也更深沉,有更多突如其来的冲击与仓惶无着的抵御,烘托出氛围以及那曲折、复杂、深刻的心理叙写,真切朴实,生动鲜活。最难得的,那么多的苦难与艰辛,但在张抗抗的笔端,从心灵流畅出来的清澈泉水,荡涤了脏污,融汇真善美,显得那么纯净隽永。 张抗抗曾说,她的早期教育深受母亲的影响,因为母亲就是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面的人,一辈子都充满着童心。张抗抗的散文,让我们体会到的,也是这样的感觉。不管她在南方还是北方,不管她走到哪里,水为肌体,黑泥化骨,塑造了她的文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