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勇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寒露之后,天气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深秋的景观,似乎总能触发人们纤细的情绪产生。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秋天的各种景致,北宋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就绘出了一抹别样秋景。 “婴戏图”是中国画的常见题材。绘画中出现孩童形象,最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工艺品,以此为素材绘画呈现的例子可追溯到六朝。到唐代逐渐出现以孩童玩耍情景为主的作品,发展至宋元以后,这一题材颇为流行。北宋的《秋庭戏婴图》,就描绘了这样一种题材。 苏汉臣的这幅《秋庭戏婴图》为绢本,画长197厘米,宽108厘米,描绘的是秋日庭院中,有两个孩童嬉耍的情景,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画卷的意境深邃淡雅。画卷的右侧,是一块高大的奇石,上有盛开的木芙蓉和雏菊。画卷的左边,有一男一女两个孩童,正俯身在一张圆凳上玩一种“推枣磨”的小游戏。画卷中那个穿着白上衣,束着红腰带,头上梳着双髻的女童,似乎正在向年幼的男童传授这种游戏的玩法,她左手扶凳,伸出右手指点着,一双眼睛紧盯着红枣,动作逼真,眼神明亮。那个穿着红色上衣幼小的男童,在女童的指导下,正凝神屏气,用手中的树枝小心翼翼地推动一只红枣,憨厚的表情十分可爱。 画中的左上方和芙蓉花枝头处,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诗:“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讵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这首七言绝句诗,使得整幅作品图文并茂,画面秋意浓郁,既充满了天真的童趣,又洋溢着和谐安乐的情调,凸现了当时社会民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这在往往讲究热闹的婴戏图传统绘画作品中,显得尤为特别。 苏汉臣(1094年-1172年),北宋汴梁人。他在靖康之难后,跟随着宋室迁居到了钱塘。苏汉臣早年当过民间的画工,在宣和年间被召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绘画婴戏题材最为人所赞赏。 这幅作品是苏汉臣的代表作,他不仅对孩童的神态掌握微妙,而且对画中奇石的棱角、秋日花卉的枝叶、花朵、孩童的服饰、颜色等细节的描绘,用笔十分讲究。画中两件黑漆椅凳,乃至椅凳上的人车转盘、八宝纹样格、漆红佛塔、双钵等玩具和器具,描绘得颇为精致,令人赞叹。 这幅画的庭院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造型坚实挺拔,周围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太湖石的坚硬之气,也点出了秋天的时韵。整幅作品用墨、用色精细,红白绿三色分明,既恬淡平和,又过渡自然,使人物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于奇险中求平衡,于清新中寓高雅。采用工笔写实手法,展现出了北宋宫廷画院的特有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