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然玉 从以作品论英雄,到如今的“花钱捧爱豆”“用钱供养偶像”,这其实代表了“追星文化”的又一次庸俗化沉沦。 近日,胡歌观影团发文表示将退还粉丝们为宣传电影募集的84.85万人民币捐款,因这样的行为违背了胡歌强调理智追星的初衷。随后胡歌回应称,自己对粉丝应援的态度是不认同、不支持,演技好不好,作品行不行,都由他自己负责和承担,“赢要光彩,输不丢人”“不希望用特殊的方式来制造盛世假象”。(11月10日中新社) 艺人明确拒绝粉丝应援,也算是开娱乐圈之先河了。尤其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这更堪称是反主流、反惯例的操作。对此,胡歌给出了自己的一番解释。而在此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最近几年整个“追星文化”及其运转方式的深刻变化。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牵涉到的经费规模愈来愈大,自我认同与对外攻击性越来越强,如此特征鲜明的“粉丝团体”是过去所不存在的。新的玩法、新的后果,有人适应、有人抗拒,游戏规则的重构,必然加剧更多摩擦。 粉丝为“偶像”的电影集资应援,这背后所折射的,是一条庞大的产业链。就一个“后援团”而言,有专门的“团长”和管理员负责牵头协调、出力行动,而作为成员的“粉丝”则更多承担着出钱、刷流量等任务。按照计划,85万的“集资款”本将被用以制作宣传物料、影院包场、赠票回馈等支出。事实上,这也是不少“明星后援团”的常规做法,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实现对特定艺人作品的刷量、控评、造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票房。 过去常说“靠作品说话”,现在则基本变成了“靠粉丝说话”。新片上映,粉丝一波疯狂走量、带节奏,对上能影响院线排片,对下则能诱导观众的观影选择,理论上可实现“以小博大”的撬动效应。然而,由此引发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其突出表现就是“脑残粉”用力过猛,引发了中立影迷的反感与反弹。以往那种基于作品本身质量和个体审美偏好所形成的电影价值评价秩序,趋于瓦解。 除此以外,更加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明显后援会”涉及资金往来巨大,客观上已经构成了明显的经济风险。“团长”“管理员”的财务行为,其实是缺乏监督的,“粉丝团”收割粉丝的恶性事件很难杜绝。从本质上说,“粉丝团”已经成为超脱于艺人、粉丝之外的利益实体,其虽打着给偶像应援的旗号,但并不直接对明星负责。胡歌适时叫停“集资应援”,或许也有及时切割,避免出事背锅的考量。只可惜,仍有艺人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 从以作品论英雄,到如今的“花钱捧爱豆”“用钱供养偶像”,这其实代表了“追星文化”的又一次庸俗化沉沦。当艺人不仅仅是艺人,而变成了“粉丝团”的个人娱乐追求,这无疑是危险的。失去了独立人格和理性判断,只会拿钱砸响的所谓“粉丝”,本身也是对演艺工作者的侮辱。当艺人开始拒绝集资应援,疯狂的粉丝们能慢慢清醒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