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然玉 漠视“地域歧视”不存在,不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这鸵鸟般的职场,长此以往势必会恶化“反歧视”与“歧视”的力量对比,这可说是承认“地域歧视”的存在。 今年7月,河南南阳女孩小闫向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投递简历被拒绝,招聘网站上不合适原因一栏赫然写着“河南人”。对此,小闫认为其受到了地域歧视,愤怒的小闫将浙江喜来登度假村告上法庭。11月26日,此案在浙江省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庭,最终法院判决浙江喜来登度假村口头并书面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9000元,公证费1000元,共计10000元整。(11月26日《华商报》) 数月前“河南女孩应聘遭拒案”一经曝出,便引发舆论震动。现代职场竟有如此明目张胆的“地域歧视”,这本身就是羞耻的。应该说,本案的判决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事实清楚、证据明确,是非对错和法律适用可谓一目了然。而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有关“歧视行为”“差别对待”“平等就业权”等方面的说理释法也很是精当,这足可成为今后处理类似案例的范本。以司法救济来终结歧视、捍卫权利,这是我们社会需要长久致力的事情。 应该承认,本案的审理和判决能够相对顺利,还是有其特殊性。毕竟,作为被告浙江喜来登度假村留下了“白纸黑字”的证据,其在“不合适原因”一栏悍然写着“河南人”,这简直就是毫无顾忌、自证其“罪”了。与之相较,现实中绝大多数“地域歧视”事件,实则都是难以固定证据的,更不用说追责索赔了。所谓“地域歧视”,可以体现为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只是内心的“鄙夷”“厌弃”——感受到“地域歧视”与证明受到“地域歧视”,这是两回事。 很遗憾,“地域歧视”现象,仍大量存在。其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行为成本极低乃至是零成本的。很多人习惯了“地域歧视”而无需付出代价,于是愈发变得肆无忌惮。浙江喜来登度假村的工作人员之所以会留下歧视“实锤”,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膨胀心态的不经意流露。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但凡“反歧视”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力度,那么“歧视”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在我们的职场内,并没能形成隔离“地域歧视”的文化和机制,这正是问题久拖不决的症结。 很多情况下,一些公司内部反对“地域歧视”的努力根本就无从谈起,其更多被视作敏感话题和不容触碰的禁忌而回避、搁置。而与之相较的是,“地域歧视”却在网络时代完成了意见的“自我强化”,在社交平台上“歧视者”遥相呼应、聚合抱团。“地域歧视”,俨然被塑造成了一种“人生阅历”“社会经验”而口耳相传。“不要和某某地方人交朋友”的帖子病毒式传播,“歧视”的病毒也感染了更多人。 漠视“地域歧视”不存在,不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这鸵鸟般的职场,长此以往势必会恶化“反歧视”与“歧视”的力量对比,这可说是一种倒退——承认“地域歧视”的存在,对“地域歧视”说不。从“河南女孩应聘遭拒案”的判决结果中,我们理当感受到勇气、学会担起责任。 网友观点 苑广阔:该案件的宣判,等于是向地域歧视的公开宣战,固然值得高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的很多地域歧视,都是以隐性的方式进行着。比如对方明明是因为地域原因拒绝录用你,却以其他的理由来拒绝。所以说,消除公开的地域歧视易,消除隐性的地域歧视难,需要我们真正从内心认识到地域歧视是一件很低级、很“愚蠢”,同时也违法背德的行为。 鞠实:要想真正有效遏止招聘地域等歧视的发生,就不能止于劳动者的独自较真,而是需要多方一起发力。一方面有关市场监督部门要与时俱进,把网络招聘歧视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主要点来关注和发力,去除执法盲点和不力点;另一方向,劳动监察部门要主动作为,强化执法,对发现的招聘歧视案例,要及时、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让后来者不敢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