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第A12版:时 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整治利用名贵特产谋利,压缩腐败空间
社论速读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利问题的阶段性成效:全国共查处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2848个,处理4217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749人,给予党纪处分2009人、政务处分1161人,组织处理449人,诫勉307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856个,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规范管理的制度规定。

    新京报评论:何谓“名贵特产、特殊资源”?通报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说得很详细。如贵州、四川、山西等白酒大省,不少被查处的案例就与“高档酒”“定制酒”有关;在新疆,相关集中整治主要涉及和田玉等名贵特产、特殊资源;青海对应的则是冬虫夏草和昆仑玉及其制品;而银保监会就是重点整治公职人员收受纪念币(钞)等特殊资源。

    上述名贵特产、特殊资源是地方、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或产品,本身并无问题,但要警惕的是,在资源开发、市场交易等各个环节中,它们容易成为权力违规染指的对象。

    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私,对应的实质就是“特权”,不管具体发生在哪个环节,都是对党纪国法的违背,既突破权力运行底线,败坏政府形象,也伤及正常市场生态,必须“零容忍”。

    结合相关违纪违法案例的现实,下一步的整治或可侧重两个方面。首先,公职人员“消费”、收受名贵特产,一般都容易外露,可加大相关线索的追查并鼓励社会和舆论监督;其次,一些名贵特产、特殊资源的重要产地应加大重点整治,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行业可以放松,相关治理就该全国一盘棋,在违规“插手”和违规收受上,都应实现“零容忍”。

    作为“特权”外溢的结果和发生方式之一,与名贵特产、特殊资源相捆绑的违纪违法现象,也看作是反腐执纪成效的重要参照。在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还需趁热打铁,继续推进标本兼治。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