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第A15版:副 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昆滇往事
那夜情歌

    □张富康

    1969年5月的一天,那时我刚插队落户到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一个傣家村寨才一个多月,房东阿仔好客地带我去参加他的一个亲戚的婚礼,顿时我感到又新奇又兴奋。那天的喜酒从下午一直喝到晚上九十点钟。而那时桌面上已只有三三两两的阿波涛(傣语,老伯之意)了,他们喝酒猜拳,兴致不减。卜冒卜少(傣语,小伙姑娘之意)们却早就不知不觉地不见了踪影。阿仔拉起我的手神秘地说:“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阿仔拉着我的手摸着黑,七弯八拐地走进一间大屋。哇!人头攒动,卜冒卜少全在这儿哪!阿仔告诉我,马上就要对情歌了,并说情歌如果对上,双方就可以约出去,芭蕉林里、槟榔树下,畅述衷肠、表达爱意。嗬!这可是我在小说中见过的充满民族风情的浪漫场景哪!在我急切的等待中,忽然有人将灯熄灭,屋内顿时静寂无声。须臾,“唔哩——”古老而又原始的傣家小调由一个卜冒率先唱响。曲调如泣如诉,婉转起伏。阿仔给我翻译:“我找不到如意的姑娘,没人陪伴在我身旁,没人给我洗衣裳,没人整理我的住房……”刹那间,灯又亮了,一个卜冒将唱者的头盖布猛地掀去,全场一片“嗬嗬”起哄。我不解,关着灯为什么还要将布蒙在头上呢?阿仔说这是傣家人的风俗,唱前先用一块布把脸罩住,唱着唱着就会有人“恶作剧”,目的就是要看那开灯掀布的一刹那,乐趣大着呢!如此男女交替对唱,反复再三地“嗬嗬”笑场。而互相中意的就悄悄退场相约出去找地方倾诉去了……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床,阿仔对我说:“康,我表妹来看你了。”年轻时的敏感让我有些吃惊,他表妹?不就是村里的那个妇女主任么?说是主任,才十七八岁,黄花闺女一个。她来看我干啥?莫不是阿仔搞啥名堂,抑或是劝说我娶个傣妹扎根农村?脑海中一个个疑问一闪而过。他的表妹叫阿英,才一打招呼,就见阿英手向后一抬,好嘛,竟然拥上来一大群卜少。本村的外村的,我那六平方米的小房间哪里容纳得下,于是里里外外全都站着。面对这么多的卜少,我有些局促。倒是卜少们显得落落大方,七嘴八舌地向我述说:“汉族好,我们要向你们汉族学习。”“汉族婚姻自由,我们也要婚姻自由。”“我们也有汉族服装的,哪天你来我家看嘛……”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说着,好像有些慢慢逼近“主题”的味道了。我终于听明白了,这是他们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可我又能说什么呀?只能是三缄其口,微笑着倾听。

    我不解,卜冒卜少不是唱情歌互相中意才谈情说爱的么?阿仔告诉我,对歌,这只是一种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青年男女追求浪漫和自由恋爱的心愿,然而这些卜少们都是定了娃娃亲的。阿仔指着窗外的一群小孩说:“你看,那个小光头和一个叫少上的配对,那个地下打滚的和英上,那个还流着鼻涕的可是央新的小男人呢。刚才的那一大帮也都是有主的人,我表妹的那个未婚夫就是民兵队长。”嗬,幸亏我刚才没有妄加评论,不然还不遭人恨。虽然我是同情和赞成她们的,但我却不敢乱接话茬。傣家人一般不和外族人通婚,这些卜少们要按自己的理想去做,实在是要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呢。

    1977年,我与不顾父母反对,坚决抵制父母包办婚姻的傣族妻子说起此事,她听完之后一笑:“我的傣族名字也叫阿英。”啊!这么巧,竟然同妇女主任一个名。

    (作者原工作单位:元江县文化馆,69岁)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