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质高,2004年进入晚报工作。他话不多,但在突发新闻面前,他总不惧危险冲锋在第一线,敏锐冷静地挖掘鲜为人知的新闻故事,发回大量一线鲜活的报道。用他的话说,就是“用脚践行,用笔弘扬。” 2014年8月3日,鲁甸发生6.5级强烈地震后,首批特派记者下午5点从昆明出发,当晚10点多赶到鲁甸县城后,便马不停蹄开始工作。杨质高便是其中一员——在县医院采访伤员后写稿传往报社,晚上11点多又赶往震中龙头山镇。在黑暗中,杨质高不记得道路是从哪里断开、走了多远,他只记得经过了好几个塌方路段,一路险象环生。到达骡马口加油站时,已是凌晨2点多,杨质高和蓝天救援队队员遇到请求救援的村民们,经过几个小时努力,大家从废墟中挖出一个16岁的女孩,不幸的是女孩已离开人世。“作为记者,我到灾区是为了采写新闻,但面对遭遇灾难的人,伸出援手是最基本的。”杨质高说。 在采访中,杨质高得知一名大学生因救邻居不幸遇难,他便不顾路途遥远危险连夜采访。12日,杨质高返回昆明休整。18日,他又自愿再次进入鲁甸——这次是为了寻访灾区大学生,给“全国晚报助学行动”提供信息,让学子们得到帮助并顺利进入大学。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努力发现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自身在采访报道中也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刚从鲁甸地震灾区回来不久的杨质高说。“用脚践行,用笔弘扬。”是他的信念,也是春城晚报每一位记者的信念。 灾害发生时,总有晚报记者不惧危险冲锋在第一线,以最快速度把新闻传递出来;在每一个新闻现场,总有晚报记者不辞辛苦冲锋在前! 本报记者 刘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