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第A15版:时 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爱心食堂的盘龙样本值得借鉴

    本报评论员 曹婕

    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从“开水烫冷饭”到“热乎乎的四菜一汤”的温暖——盘龙区的爱心食堂,如人间的春风,如冬日的暖阳,不仅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具体体现,对未来的“老人”,更是美好明天的爱心驿站和港湾,希望的所在,寄托的所在。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独居、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的一日三餐成了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近日,记者从盘龙区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盘龙区各街道已建设18个爱心食堂,累计投入补贴资金近300万元,超过5万人次老年人享受爱心食堂带来的实惠。(相关新闻见昨日本报A03版)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看他们如何对待老人和孩子。“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还记得王朔那句话:谁没年轻过,但你老过吗?每个人都将老去,独居、空巢老人是现代社会亟待关爱的一个庞大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老人昭示了一个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一边是子女忙着打拼,一边是老人无人陪伴。在老龄化的滚滚浪潮中,传统的“四世同堂”家庭画像,正逐步转变成一个个的“空巢”。如何让独居、空巢老人“空巢而不空心”?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从“开水烫冷饭”到“热乎乎的四菜一汤”的温暖——盘龙区的爱心食堂,如人间的春风,如冬日的暖阳,不仅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具体体现,对未来的“老人”,更是美好明天的爱心驿站和港湾,希望的所在,寄托的所在。

    盘龙区普遍开花的爱心食堂应该是个可供借鉴的样本。其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一是物质方面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解决了老人的一日三餐;二是精神方面老有所乐,老人们聚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寂寞和孤独感;三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通过推进政府与社会合作,整合资源,既减轻政府养老负担,又调动了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然而,亮点之外,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爱心食堂如何让“爱”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根据报道,有了政府补助,加上爱心企业不定期的捐赠,部分爱心食堂目前“基本可以维持日常运营”;而有的爱心食堂则因为物价上涨过快等因素,经营困难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对正常运营的爱心食堂,我们可以假设没有爱心企业的捐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其“不定期的捐赠”同样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等米下锅”并非长久之计。为此,如何既解决了独居、空巢老人的吃饭问题,又实现经营企业的正常运转,是摆在爱心食堂面前的一道课题。

    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盘龙区对爱心食堂的财政补贴近300万元,力度不小。其启示意义仍然在于“发展才是硬道理”,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产品,政府首要的是把经济搞上去,只有“财大”了,对养老的支撑才会“气粗”。

    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人口老龄化,将是贯穿本世纪的基本国情,关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养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每个终有一老的人都无“老顾之忧”,让“空巢老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任重而道远,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老人都能“空巢不空心”,实现“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与我立黄昏”的朴素愿望,真正像孔子说的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从容容体面地老去。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