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计算所发布的国产编程语言“木兰”被质疑套壳Python引发热议。1月19日,项目负责人刘雷回应称,“木兰”编程语言是基于Python的二次开发,承认夸大了对“木兰”编程语言的介绍。同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经调查后也称,刘雷在“木兰”编程语言上存在欺瞒与虚假陈述的科研不端问题,已对当事人做出停职检查的决定,并就管理责任责令编译实验室负责人作深刻检讨。 新京报评论:从号称“完全自主”到被官方确认“科研不端”,只不过短短四天,“木兰”编程语言就“露了底”,这体现出相关科研机构对“科研不端”的“零容忍”,也昭示着,在自主创新被万众瞩目的时代,造假、掺水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做科研工作,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态度。 2003年,号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汉芯1号”发布,因其完全国产而被视为中国芯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三年之后,却被爆出是造假者找来几个民工磨掉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购入的芯片,然后再打上“汉芯”而成。中国为“汉芯1号”付出的代价却远不止一笔科研经费,它实际影响到的是民众和政府对自主创新的信心和积极性,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 从“汉芯”到“木兰”,跨越十几年,但二者所呈现的警示却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才是自主创新最好的态度,科学研究容不得丝毫虚假。因为在某一个时刻,造假总会被“打脸”。 科研强国,是多少代国人的愿望,而随着国力的增强,这一愿望愈发迫切。与此相对应,研发经费投入也随之大增。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在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即已逼近2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也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已是公认的科研投入最慷慨国家。 但越是如此,越是需要稳住定力,实事求是搞科研,踏踏实实走科研强国之路。中国的经济实力就摆在那里,只需实事求是,稳扎稳打,科研强国自然会计日程功。在这种共识之下,需坚决对“木兰”式的造假与浮夸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