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医疗队负责感控的小陈发生了点“争执”,作为一名来到疫区前方的记者,我向指挥部提出申请要进入隔离区体验式采访,感受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辛,记录抗疫前线真实发生的故事。 未成想,作为医疗队感控人员的小陈从专业角度“无情”地驳回了我的请求。小陈说,要体验辛苦,可以穿上防护服在外面感受;要拍照报道,可以请里面的医护人员拍摄;要采访,可以等到医护人员出来……我特别赞赏小陈作为一名感控人员,坚持原则,不管我的身份再特殊,在她这儿,只要有风险就得禁止。 然而,却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你们进去了,也就是猎奇作秀,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只会浪费医疗资源。对此,我不敢苟同,还有点心塞,谁会拿自己的生命来开猎奇的玩笑? 来到咸宁前,接到命令时,我出于职业习惯,没多想就做了来疫区的决定。这并非冲动,我比任何一个时候都冷静。直到上飞机前,我听到一位医护人员在旁边说:“这么多人送行,我们是不是被关注过度了?”我特别喜欢她那句话背后的冷静,她保持着一位医务人员出发前少有的淡定。对我而言,直到现在,我的父母都不知道我身在湖北,他们不识字也不看新闻,这是最让我放心的。其实,这不是自己觉得自己牛,此行只不过是我工作经历中一次比平时稍显特殊的采访,所以出于一种纯粹的职业反应,我来了! 不光是我,还有一同前往的3位云南媒体同行,20日,又将有两名记者随云南医疗队赶赴武汉。作为新闻工作者,这是职责所在、使命使然,我们无法缺位,也不能缺位。 疫情当前,我们共同战疫。你我虽各司其职,但我们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行——疫散人归,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特派记者 李荣 杨峥 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