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然玉 “消费”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命题,也是民众个体的私人事务、私人权利。市场自有一套内生秩序,“关闭食堂引导职工下馆子”,人为扭曲了自发的供求格局,将唯一的消费选项强加给市民,这是不合理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最近,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政府附近的一家餐馆,时隔两个月后终于出现顾客排队的情况。3月21日,呼和浩特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要求企事业单位关闭单位集体食堂,鼓励职工到餐饮企业就餐,引导群众到餐馆消费,帮助餐饮企业渡过难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文件这么出了,但落实的情况和落实的力度还要由各个单位自己酌量安排。”有当地事业单位职工介绍,单位食堂仍在正常开门。(3月24日《新京报》) 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餐饮市场仍未走出寒冬。“不开张愁死,开张了亏死”,这可说是现阶段许多餐馆的真实写照。之于此,地方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纷纷拿出各种对策,千方百计为餐饮企业纾困。为引导市民下馆子用餐,呼和浩特赛罕区更是祭出大招,直接要求“关闭单位食堂”。此举虽是一片好心,怎奈用力太猛,还是招致了舆论的极大质疑。要知道,所谓“消费回补”,绝不该是强人所难,也不应是胁迫倒逼。 常识是,消费意愿、消费方式的调整,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在前段时间,不少人已经习惯了在食堂用餐,也适应了安全距离、错时制和分餐盒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疫情冲击之下人们的一种应激自我保护机制,是基于对环境风险系数研判形成的理性决策。强行对此加以“纠正”,很可能适得其反。各地刺激餐饮消费的好意可以理解,可动辄“打满舵,转急弯”的激进操盘,注定是很难为公众所接受的。 客观而言,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如今外出就餐的风险已经很小。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大众心理反馈与现实情势发展存在滞后效应,实则也是合乎规律的。政府急切鼓励下馆子,但市民就是不敢下馆子,这一现象势必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为此破题,只能诉诸“疫情数据向好”持续提振信心,只能通过时间的力量来消化隔阂和戒心。当然,一些城市以发放消费券的形式来进行杠杆激励,也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消费”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命题,也是民众个体的私人事务、私人权利。市场自有一套内生秩序,“关闭食堂引导职工下馆子”,人为扭曲了自发的供求格局,将唯一的消费选项强加给市民,这是不合理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再者说,食堂本身也“养活”着一批雇员,也支撑着一桩桩上游采购订单,简单将之关门,势必会伤害一部分人的既有利益——说到底,振兴餐饮消费,还是应该着眼于“做大蛋糕”,而不是以计划思维“分小蛋糕”。 餐饮市场的彻底复苏,已然为期不远,但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记住欲速则不达。消费的勇气、餐馆的人气,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做好环境建设、信心建设,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