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4月14日 星期二
第A15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4月14日 星期二
学而
“读”享宁静

    □ 廖天元

    大出版家张元济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句话琢磨起来有味道,至少传递出两个意思:一是天下好事很多,但读书排在第一。二是一个“还”字,说明张老是通过慎重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曾阅读过陶行知老先生关于读书的文章,他劝诫年轻人“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孩子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级举办读书会,要求家长发言,我根据陶老的说法,加上自己的经验,赶鸭子上架做了一回抛砖引玉,没曾想竟然得到校长的高度肯定。

    读书究竟“好”在哪里?最近,硬核医生张文宏给出了一个答案:不读书,就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就怎么欺负回去。但如果你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

    这个答案另辟蹊径。与传统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等正面回答迥然不同。但这个答案,恰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的体会是,好在养心,换句话说,读书会让内心宁静而淡定!

    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平安、健康和幸福。但是,我们在与自己、与人、与物的相处中,却充满了焦虑。我们迫不及待想看清自己的内心、寻找存在的意义、克服未知的恐惧……内心免不得波澜起伏。

    于是读书,便成了我们寻找安宁的捷径。

    婚姻让我们焦虑。爱里的自私与无私,婚姻契约的束缚与本能的自由渴望等,都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对立又统一地同时存在。我们错误地认为,婚姻是为了爱,其实这仅是一个浪漫的描述。事实上,婚姻本质是男女博弈后达成的契约。两个人始于颜值,陷与“财”华,忠于人品,安于陪伴——这是幸福婚姻的必经之途。

    孩子让我们焦虑。天底下最艰辛的职业可能是父母,最简单的职业或许也是父母。但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却是一个艰难的命题。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我们很多时候答不上孩子出的“考题”。我们搞不懂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优秀,自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平庸。读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才明白,原来人一生的命运基本在童年注定,可怜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初为父母,我们哪里懂得《倾听孩子》,我们哪里知道《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哪里会正确面对《孩子:挑战》?更多时候,我们用自以为是的逻辑拔苗助长,迫不及待用外力敲碎保护孩子的“外壳”,让一只只“雄鹰”在童年折断翅膀。

    我们也为自己焦虑。很多人不知道命运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人生的轨迹靠着内心的推动,而误以为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我们选择性忽略掌控的欲望,有意无意忘记“被看见”的需求——事实上,它们正穿着“名和利”的外衣搅动得人坐立不安。我们渴望拥有财富,却不知道取得的最好路径是“为他人创造价值,任何人不为别人创造价值就不可能获得收入”。(张维迎《市场与政府》)。当我明白“关系就是一切,一切互为镜像”(武志红)的时候,时光已经染白我的双鬓。

    疫情期间,我偶然读到美国作家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他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国家的形态以及文化的样貌。因为战争,让瘟疫发生转移。因为瘟疫,人们不得不迁徙。又因为未知,不得不创造解释……这样的说法让我大开眼界。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不相信这个“学”指现代意义上的学习和读书。相反,现在读书真“苦”。但不可否认,读书是件“好事”。独乐乐何如人乐乐,少乐乐又何如众乐乐。社会上读书氛围浓了,是不是我们也就不再是《乌合之众》了呢?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