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昆明市民发现,在市区内的很多路口,交通标识标线发生了变化。比如在一些路口,人行横道线与机动车停车线之间增设了非机动车待行区;一些路口在非机动车停车线前方增设了待行区。而这些变化,正是昆明交警在推行的“蓄水池”式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大部分市民表示,非机动车在路口掉头比以前方便多了,无需下车推行,直接骑行掉头,效率提升不少。但是,仍有部分非机动车骑行人不知如何通行。 有效提高通行效率 昆明交警秩序处民警严成扬告诉记者:“‘蓄水池’本身不是很复杂的概念,也就是在路的交叉口找一个空间。实在找不到空间,就把机动车原来停放的空间缩小一点,让出位置给非机动车停放。”他介绍,因为昆明非机动车的数量较多,在高峰时段,等待红灯的非机动车在车道内造成拥堵。而路口增设“非机动车待行区”后,就犹如“蓄水池”一般,可以让更多的非机动车在此区域内停放待行,这将有效提高非机动车的通行效率。 另外,不少路口还增设了“非机动车掉头通道”,就是在车行道停车线与斑马线之间,增加了一条非机动车可以骑行掉头的区域。严成扬说:“斑马线是给行人通行的,在车行道停车线与斑马线之间增设这个通道,非机动车减速慢行、注意瞭望,是可以和行人一起通行的。” 昆明交警的“蓄水池”式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已经开始推行,那么,具体实施情况如何?对此,市民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部分市民还有点蒙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由于“蓄水池”式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实施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一些骑行人员和驾驶人会出现停错位置的情况。 记者来到北京路与穿金路交叉路口,这里的机动车停车线已经往后移了一些,在停车线与斑马线之间设置了非机动车待行区。红灯亮起时,行驶的电动车纷纷停了下来,但其中一些直行电动车却没有停到“待行区”内,而是停在了右转车道内。当记者问停在右转车道内的一位市民时,该市民一边说“不好意思”,一边移到了“待行区”内。 而在另一个车道,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机动车司机,则是将车辆停到了“非机动车待行区”内。“这里是留给非机动车停的区域。”的哥张师傅看了看车头前说:“哦,我不知道,我以为是到这里停着等灯。” 司机骑手纷纷点赞 不过,一些体验了这一调整措施的骑行人员和司机则赞不绝口。“因为非机动车先走几秒钟,所以不抢道,这比较好。”市民张小姐告诉记者:“这样安全了不少,也有助于通行效率。” 网约车驾驶员周师傅告诉记者:“这个交通优化措施还是不错的,这样一来,骑电动车的市民不会堵在右转道上,右转的车辆可以转过去。对于我们来说,也减少了转弯时的风险。”他说:“最近几天我有明显的感受,特别是在高峰时段,有的路口用这种方式,提前把非机动车安排在前面,交通秩序更好了。” 记者在北京路与拓东路交叉口,看到很多市民骑电动车过马路时,会从“非机动车掉头通道”骑行而过,避免了与行人在斑马线上的混行。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这个设计既安全又有效率,非机动车可以直接骑行,节约时间,又不会对行人构成安全隐患,真是太好了。” 外卖小哥李师傅说:”非机动车待行区域拓宽,对于骑手来说,减少了和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同时设置了掉头车道,也能为我们在配送时节约不少时间。现在有的人可能还不适应,但是我相信,慢慢会习惯的。” 现在以宣传引导为主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虽然路面上设置了非机动车掉头道,但还是会有市民把车骑到人行道上。有市民提出疑问,新的标识、标线画出来后,如果非机动车停在机动车道上,或者机动车停在了非机动车待行区域,会不会被处罚?对此,严成扬表示:“我们现在主要还是以宣传引导为主,但如果后续还有市民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我们会严格按照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处理的。” 在此,昆明交警提醒,市民在行经画有“蓄水池”的路口时,非机动车须按照信号在划定区域内掉头或停置候行,不能在人行横道线上骑行,尤其注意不要将机动车停置于非机动车待行区。 本报记者 刘嘉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