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张京徽 无论是“尾款人”还是“打工人”,这些身份标签,都跳脱出了职业的桎梏,扩大了人们的社会属性,让人们与整个社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前几天的“加油打工人”的热度尚未散去,随着“双11”的提前启动,“尾款人”又一路喊着“冲啊”登上了热搜。 “尾款人”的提出,与“双11”有直接关系。淘宝每年的“双11”都会推出定金+尾款的服务,是一种促销手段,定金只占全款的一小部分,购物压力大部分在尾款上,所以才有了“尾款人”这种自我调侃的称呼。 “尾款人”的概念一出现,马上风行网络,可见其概括之精确,确实引起了广大网购买家的共鸣。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覆盖了之前的“剁手”“吃土”等相对较粗糙的网络流行语,而且对网购人群进行了高度抽象化的提取,使得喜欢付定金的网购群体首次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名称,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可谓价值连城。 个人隶属于或依赖于群体的需要是一种人类社会性的表现。“尾款人”的出现,对于不熟悉网购的人们来说,有了一个了解网购和定金+尾款这种消费方式的渠道,对于经常进行网购的人来说,会发现消费也变成了一种权力,有了让自己置身于这个群体中的存在感。 经常会有人用表示自己“参与了几百个亿的大项目”的方式来赋予自己在消费上的某种合理性甚至是“神圣”感,这种说法当然明显是自嘲,但不能忽视其中的真实性。从当年的全民求敬业福,再到618、“双11”“双12”,甚至是刚刚以63.43亿元登顶10月全球电影票房冠军的中国电影,这些从几十亿元到上千亿元的“大项目”,的的确确是有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承认的是,消费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与产业升级,还是迎合未来“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基调,消费都正在和即将做出重要贡献。 和许多网络流行语一样,“尾款人”带有一定的自嘲成分,这种属性不仅消解了付不起尾款的尴尬,也让不喜欢网购的人似乎拥有了一种相对的优越感,同时讨好了两个群体,或许这正是它在一两天之内就风靡网络的主要原因。 即使有人真的与“尾款人”完全无关,身上也往往被贴上别的标签,前些天掀起热议的“打工人”正是其中之一。“打工人”,泛指一切为了生活辛苦打拼的工薪阶层,具有很强的共情作用,一时间全国的上班族,都觉得自己成了“打工人”的一员。这个词能够唤起人们诸如辛苦、勤奋、敬业和自力更生等等的共情想象,这个群体比“尾款人”更为庞大,对于加强身份认同的作用也更为明显。 无论是“尾款人”还是“打工人”,这些身份标签,都跳脱出了职业的桎梏,扩大了人们的社会属性,让人们与整个社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是件好事。 昨日“打工人”,今日“尾款人”,还有“后浪”……这些角色都与我们有关。有人说“尾款人”的提出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炒作,但是“尾款人”的出现,正是基于“打工人”的坚实基础。没有勤劳敬业的“打工人”,哪来的“尾款人”去支撑起2019年“双11”当天两千多亿元销售额的“奇迹”? 更有可能的是,我们同时在扮演“打工人”和“尾款人”的角色,白天打工赚钱,晚上付掉尾款。无论在哪一个角色里,我们都是真实的,我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正越来越紧密,我们都在享受某个社会身份所带来的福利,我们也都在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