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芹 小时候,我家住在老福照街(今五一路)与光华街交汇处的一条小街兴隆街。几兄妹皆就读于小街上的中华小学(原中华职教社),这里曾留下童年中的种种趣事,让人回味无穷。 那时,每天下午放学,学校门口的零食摊前总是吸引着很多学生,买不买都是一种乐趣。“鸡蛋、鸡蛋、红鸡蛋,两百块(两分钱)一摸,摸个红鸡蛋,要是摸不着,还有两颗落松糖”。在小贩颇有诱惑力的顺口溜感召下,孩子们抢着递上两分钱纸币。眼光齐刷刷地盯住那个装着鸡蛋的白布袋。精明的小贩一边接过那些早已揉得发皱的纸币,一边在大多数孩子从白布袋中摸出一枚白鸡蛋而失望的目光中,讪笑着递上两颗糖。一拨孩子来了、走了,又拥来一拨。孩子们总是不甘心,谁都不愿意无功而返。但是除了失望,更多的是无奈。他们围在白布袋面前,久久不愿离去。 这时,被我四弟哭着找来的二哥,气势汹汹地拨开人群,拎起白布袋,一下子把所有鸡蛋抓了出来。众人傻眼了,这袋里的鸡蛋,竟然全是白鸡蛋,没有一个红鸡蛋。小贩的脸色顿时变了,赶忙从旁边一个袋子里抓来两个红鸡蛋,跟白鸡蛋一起放在袋子里,讪笑着让所有的人重新来过。孩子们大呼小叫,炸开了锅,他们把糖丢回去,争先恐后抓鸡蛋。终于,不少人带着满足,拿着红鸡蛋离去了。小贩的脸一会红,一会白,再也不敢作假。 这就是我的二哥,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在学校出了名的闹包将。当时我家家境贫寒,从来没有零花钱,但二哥从来不缺零食吃。他常常帮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小摊上赢得食品,得到别人的回报后总忘不了和几个弟妹分享。离开了摸鸡蛋的小摊,他又被几个小同学簇拥着去打沙糕了。因为他投掷手法准确,不大一会儿功夫,那沙糕摊上先前排列整齐的众多沙糕又所剩无几。当然除了这些有赚头的购物项目,更多的是孩子们手中的一分钱、二分钱直接换来的一包盐梅粉、一块腌萝卜、几个泡橄榄。毕竟,绝大多数小贩讲的是诚信经营,我们从他们手中买到了食品,也更记住了那些年小生意人可贵的经营之道。毕竟,坑人、骗人的事还是少之又少,偶尔有一两个,也是一种笑料。 二哥还经常搞恶作剧,让人哭笑不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全校同学交换礼物活动。我们家为兄妹几人准备的礼物是鸡蛋糕。每份礼物是三个鸡蛋糕,用红纸包了放在桌子上。二哥趁母亲不注意,把所有的红包打开,把每一个鸡蛋糕咬了一口,又原封原样包好。第二天,我们谁也没有发现,把礼物交给老师。于是,在不同的班级里,便有人拿了被咬过的鸡蛋糕,哭声惊动了老师,在学校里查了好一阵子也没有结果,因为礼物上都不署名,谁知道是谁的礼物出了问题。我们兄妹几个倒是拿到了别人的面包、饼干、糖果,高兴得不得了。 做贼心虚的二哥言语中露出了马脚,被四弟告发,召来父亲痛打一顿,所拿回的礼物没有享用也被没收。我们几姊妹心里却高兴得不得了,暗地里说:活该,老爸打得好。 (作者原工作单位:经开区第一中学,7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