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 调查显示,16%至25.4%的中小学生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昆明市政协委员毕晓芬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情绪积压之后形成的。对此,毕晓芬在提案中建议:应加强昆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毕晓芬建议—— ●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昆明市相关教育部门、直属有关部门,组织有关方面组成统一的研究部门或指导机构,专门从事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指导、组织、协调工作。 ●制定刚性措施,明确机构配置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评价中的权重,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建立学校和班主任教师面对有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时的科学处置程序。并就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休学、复学等学籍管理问题给予明确规定。 ●在教育系统内建立市区级的系统心理评估与干预的机制和团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评估和转介,建立相应的转介通道。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如发展社工服务体系作为特殊需要学生心理服务的重要补充,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为家庭功能丧失的学生提供托管服务。加大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筛查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与社区结合建档立卡。 ●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科学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分层级干预的启动条件和实施流程,指导学校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在保护学生尊严和隐私的前提下,对有极端行为意图的学生进行主动干预和全程追踪,必要时联系家长及时送医就诊。 ●通过医教结合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治,与市、区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借助医院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水平。 ●面向全体教师组织业务培训与研修,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在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校协同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依托家校、家长委员会、家访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保持良好心态,为学生创设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采取措施关注特殊群体孩子健康成长。 ●扩大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医疗保障范围。 据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