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孕育新希望,对于2个白血病患者家庭来说,他们将收到两份来自昭通的珍贵新年礼物——造血干细胞;对两位等待了多年的捐献者来说,也是得偿夙愿,他们的“生命种子”将挽救白血病患者。 “为了另一个生命,加油!” 2月1日一大早,来自昭通水富市的杨先生在接受了5次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注射后,来到了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这一天,杨先生(系中华骨髓库第10823例、云南省分库第234例、水富市第1例)已经等待了10年。 2011年,杨先生在昆明接受血样采集后,成为一名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10年后,他终于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激动不已。因爱人忙于工作,女儿忙于考试,都没法陪同,杨先生只身一人来到昆明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过程很长,爱人和女儿的鼓励“为了另一个生命,加油!”一直回响在他的耳旁,鼓舞着他。历经5小时40分钟,杨先生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捐献。 “您就像阳光,照亮了我们一家。” 2月2日,来自昭通镇雄县第一小学的周老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捐献了20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如愿以偿地成为镇雄登记首例、昭通市第13例、云南省第235例、全国第1082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周老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心愿由来已久。早在2016年,周老师便已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0年11月,他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2021年1月28日,周老师在其爱人及镇雄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陪同下,来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开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之旅。2月2日,历经3小时48分,周老师最终成功捐献20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在采集过程中,周老师收到了远在江苏的受捐者父母写来的感谢信:“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就像这冬日里最灿烂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们一家。今后,我们也会像您一样用大爱温暖人间,让其他有需要帮助的人也感受到温暖。” 本报记者 申时勋 左学佳 实习生 董进贤 通讯员 余秋霞 常开兴 梁靖 舒军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