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刚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春分的“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这一天昼夜平分,都是12小时,民间流传着“春分秋分,昼夜平均”的谚语;其二是说春分正值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过后,作为报春鸟的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中春雷滚滚,并开始出现闪电。春分时节,杨柳依依,鸟语花香,惠风和畅,是一年中春光最好的时候,也是人们踏青赏春的好时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经这样赞美春分:“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寥寥数句,二十余字,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春分节气的春和景明,又情真意切地道出了作者对仲春景色的满心欢喜。可以想象一下,春分时节,豆梅丝柳,日长蝶飞,置身在田野花海,领略于湖光山色,沐浴着暖阳春风,犹如置身于一幅清新淡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之中。 和风拂绿草,柳絮轻飞扬,桃红李白迎春黄。春分时节,春暖花开,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在民间,放风筝既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全身运动,又是一项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民俗活动。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可谓是脍炙人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孔尚任在《放风筝》一诗中写道:“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寻一个春光明媚之日,放松四肢敞开心扉尽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纤纤一线牵于手中,举头仰望风筝高飞,飘忽不定随风乱舞,放飞的是希望,收获的是轻松,实乃人生一大乐事。宋人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说小儿放风筝可泄内热,“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儿童放(风筝)之空中,最新清目。”仔细想想,古人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放风筝之时,眼睛必定紧盯风筝不放,而经常远眺的确可以调节眼肌功能,消除眼球疲劳,从而达到保护视力的功效。 除了踏青、放风筝等习俗,春分时节还是一个植树造林的好时机。在乡间,农人们有春日植树的传统,正所谓“立春早,清明迟,春分植树最适时”“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清代诗人宋琬在《春日田家》一诗中写道:“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