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海英 因一部《流沙坠简》,王国维被鲁迅称为我国第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国学大师,虽然他平生钻研学问无穷尽,但是他在推翻帝制后的清华园里,仍独自留着辫子著书立学,很为别类。 1927年,在偌大的清华工字厅内,清华研究所的师生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惜别会。相貌清瘦、独披一条长辫的王国维和众多学子一样,静静听着《送别》曲。午时的惜别会结束后,他一如平日回到家中,仍旧批阅学生的作业,读书著文,直至深夜。 当时的局势是废帝溥仪避走天津,冯玉祥已攻下郑州,废帝的处境岌岌可危,作为曾经行走上书房的“帝师”,王国维的处境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妙。他本人也是愁绪满怀,于是提笔写下绝命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不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写好绝命书,第二天上午,王国维一如平日,早早来到清华园研究所,与其他同事共商下学期招收新生的事情,并无异常。而后他又向办公处的侯厚培借大洋二元,侯厚培没有零钱,便给了他一张五元的整钞。于是他就坐车到了颐和园。上午10点左右,他进了颐和园,先是在石舫坐了许久,而后,缓步来到鱼藻轩中吸纸烟。 一纸烟的功夫,终于,“咚”的一声响,打破了园内的沉寂。这一声惊动了园丁,从园丁听见声响到救起他,其间不过几分钟时间,然而王国维死意已决,他倒插湖中,鼻口内均塞满淤泥,系窒息而亡。 一代大师王国维就这样去了,令人扼腕叹息。从此,在清华校园内,人们再也见不到头顶大辫子,身穿大袍子,勒条粗布腰带的王国维了。 王国维做学问,人不能及,被梁启超称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然而他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也有史学家说他,他的辫子其实并非是为忠君而留。因为那时溥仪的辫子己经剪掉了。如果把他的辫子看作是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这自然有其可敬的一方面,但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这个执意要留着辫子的大师,则又显得太过愚执,这也注定了他在悲剧中度过后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