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
第A13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
家长里短
父亲的最后一次夏至面

    □杨金坤

    1986年的夏至,是我刚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夏至,更是我最后一次吃父亲过水面的夏至。

    “我们的先人,在地上立了一枝竹竿,发现每年太阳走到今天,影子最短。便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 那年的夏至是礼拜天,我骑着自行车,从县城赶回家。一见面,父亲就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

    冬至饺子夏至面。按照故乡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过水面。母亲过世早,每年夏至都是父亲为我做过水面。但让我奇怪的是,那年的夏至,与往年相比,父亲的话似乎特别多。

    天将中午,父亲结束了话语。他从面缸里挖了两瓢白面倒进和面盆里,一手端着水瓢慢慢向盆中倒水,一手在盆中迅速地把面和水搅和到一起,等到水和面基本均匀以后,再反复揉搓。一直到所谓的面光、手光、盆光为止,面才算真正和好。揉面成型看似简单,也是个力气活和技术活,父亲和完面,已经累得满头大汗。面和好后,父亲找来一块浸湿的笼布盖在面团上,让面醒一会儿。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孩子,不能辜负好光阴啊。”醒面的空隙里,父亲再次叮嘱我。

    面醒好以后,父亲开始擀面条。他麻利地用菜刀切下一块面团,先在案板上轻揉几下,然后用手掌压成饼状的面片,用大擀面杖熟练地擀了起来。不多时,一大块面团被父亲擀成了薄溜溜圆乎乎的大面片,稍微晾上一会儿后,父亲将两张面片折了几折,叠成条状,按住面片一端,右手握着菜刀嚓嚓切下去,薄又细的面条很快堆满了案板,只等着锅滚下锅。我负责烧火,在熊熊火焰的舔舐之下,铁锅里的水烧开了,父亲抓起面条,轻轻抖动着丢入锅中,面条打着转翻来滚去。

    刚煮熟的面条冒着热气在锅里打转,父亲用笊篱捞出,用凉水一过。又从碗橱里端出早已备好的炒茄丝、炒西胡丝、炒绿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鸡蛋花及黄瓜丝、酱瓜末、胡萝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五碟小菜。

    “你什么时间做好的?”望着黄白青绿紫、五色交织的炒菜和鲜、咸、香、辣、酸五味交融的小菜和调料,我诧异地问。

    “早上,我起了床,就开始准备,等你回来后,这些菜,我就都做好了。”听了父亲的话,望着父亲满脸的皱纹和疲惫,我的眼角湿润了。

    “抓紧吃,要不然就糗了。”父亲给我盛好面,用慈祥地眼光看着我说。

    “真好吃,这是我吃过的夏至面中,最好吃的一次了。”我吃了一大口面条,高兴地说。

    “为什么好吃呢?因为煮的时候,烧足火,滚三滚,面条不夹生;盛出锅,抓紧吃,面条不糗又不坨。”父亲听了我的话,自问自答。

    “孩子,请记住,不欠,不糗,不坨,这不是说面条而是说人生。你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工作上,你要埋头苦干,不攀不比,不等不靠,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不欠、不糗、不坨。”父亲接着说。

    三个月后,父亲因脑出血去世。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年夏至,我都会想起父亲那最后的夏至面。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临清市检察院,57岁)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