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
第A05版:民生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
大理非遗研学日记1
带着“十万个为什么” “好奇宝宝”走进非遗


大理非遗研学营成员观看苏龙祥制作瓦猫

    开栏语

    我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理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719项,代表性传承人2348人(国家级12人、省级134人),还有约10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7月27日至7月31日,本报记者踏上由大理又凡读书社和海外旅行社推出的4晚5天非遗研学体验线路,了解大理非遗研学游带来的研学旅行新内容和新方式。

    “为什么它的胡子是绿色的?”“为什么他们要穿这样的衣服?”“为什么这个茶叶要做成这种形状?”“这个用不用烤制?用不用涂色?做起来难不难?”……

    7月27日是大理非遗研学营的第一天,记者跟随研学营参观了大理州非遗博物馆和大理州博物馆。下午抵达喜洲,在大理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苏龙祥的工作室学习并体验了泥塑制作,深切感受到了研学营里小朋友们的“十万个为什么”,也看到小朋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

    参观非遗博物馆 感觉非遗“活了”

    7月27日上午,大理州非遗博物馆迎来10位9~27岁的“好奇宝宝”。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一幅由神话故事、传统技艺、白族本主文化等元素构成的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画卷逐渐展开。研学营学员小航和小舸是一对11岁的龙凤胎,他们对展厅内的大理白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航认真看着墙上关于白剧的文图介绍,小舸则用耳机听着白剧音频,两人沉浸在其中,脸上写满了喜悦。

    另外一旁,9岁的涵锦正在用电话手表记录五颜六色的布扎。布扎《全家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其艳丽的颜色和各类动物的童趣造型让她满心欢喜。

    “我是白族人,但对大理的非遗文化了解得很片面,和朋友聊起来都不知道怎么介绍。”莉莉说。然然、莉莉和小姝是下关一中和云南师大附中的应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来到这座非遗博物馆。莉莉说:“对非遗的了解,之前只停留在学校的选修课上,现在看实物、动手体验,感觉非遗‘活了’。”

    去喜洲了解瓦猫 用泥塑书写传承

    下午,记者与研学营成员来到喜洲。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苏龙祥的工作室里,苏龙祥正在制作一只名为“欢天喜地”的瓦猫,表情喜悦,极具张力。细腻的红泥在苏龙祥娴熟的手法下富有生命力,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参观完苏龙祥的作品,了解瓦猫的故事后,研学营成员开始动手做泥塑。泥块在大家手中不断塑形,虽然技法生疏,但掩藏不住每个人的创意。9岁的刘形做了一个抽象的小人趴在杯沿上;小敏做的杯子在一众成品中显得十分别致;小姝给自己的杯壁画上了竹子,众人连声称赞……结束时,小姝说:“第一次体验泥塑很好玩,但是坐着玩泥1个多小时很累。以前只觉得这些瓦猫很美,现在觉得制作非遗作品很不容易。”

    在苏龙祥看来,无论是会把瓦猫的脚改成坦克履带的男生,还是会让瓦猫在胸前抱一只小熊的女生,都为瓦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对瓦猫文化的推广传承有一定的作用。

    晚饭后,余晖笼罩着喜洲的稻田,整片绿色感觉更加清爽明亮。稻田边,研学营的成员们在自我介绍中有了进一步了解,褪去了第一天初见时的腼腆,静待第二天的布扎和木雕体验……本报记者 刘文波 摄影报道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