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崔韶光珍藏着30余张抗战卡片。其中,一张巴掌大的卡片上,工整地写着日文:“启照同志:诸君伟大的民族革命精神,将会给未来的新中国带来光明,今后继续努力吧。革命之敬礼。吉田太郎。1939年7月26日。”淡红色笔迹旁贴着一个人的头像,像是从集体照上裁下。     吉田太郎山洞被俘     吉田太郎是谁?一个日本人为何会给抗日战士留下兄弟般亲密的话语?带着疑问,记者追寻一张卡片背后的历史故事。     8月11日10点,记者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70岁的日本八路军新四军会副会长小林阳吉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在中国生活了37年,父亲小林清曾是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副支部长。     “吉田太郎是被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俘虏的,后来是觉醒联盟的发起人、负责人之一。回国后很低调,吉田太郎可能是他的假名。”小林阳吉说,那时为保护日本的家人,很多战俘使用假名。     根据线索,记者在山西省县册村西南找到吉田太郎被俘的山洞。76岁的退休教师杨浩有采访过已故亲历者常崇寿。     杨浩有说,1938年7月12日,决死队第三纵队的战士张裕龙带领常崇寿等人去运粮,发现几个日本士兵蹲在地里吃西瓜。经过战斗,日本士兵有的身亡有的逃跑,两人逃进这个山洞。最后,他们用“烟熏捉狐狸”的办法将两人揪出洞外。“吉田太郎很顽固,用刺刀戳伤了人,战士们把他们捆绑在门板上,送到了八路军野战政治部。”     “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是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三条基本原则之一。“不虐待俘虏”被列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谱成曲子在部队传唱。     发起成立觉醒联盟     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战俘,如何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转变呢?“一开始被俘都是很痛苦的,他们在痛苦、思索中,慢慢觉醒。”小林阳吉说。     吉田太郎入伍前是个小商人,已娶妻生女。他思想的转变可从他的文章《我们奋斗的目标》中窥见一斑:     “五年的战争,使日本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日本人民生活极端恶化了……必须起来反对这个法西斯侵略其他民族,而又是危害日本人民的战争!反对东条政府继续扩大这个赌国运的战争!”     觉醒后,吉田太郎最先担任日语教员。他的中国战友曾撰文回忆:吉田太郎是一名出色的教师,没有翻译,他就用刚学的汉语为大家解释,常因解说不清,急得满头是汗。为此,他苦学中文。后因汉语讲得好,他被抗日军政大学邀请当教员,还担任大型反战剧《岛田上等兵》的主角。     1939年,觉醒联盟在晋东南成立,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吉田太郎是发起者之一。1942年,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在延安成立,成为华北日本人反战力量的统一领导机构。1944年,该联合会解散,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成立。     小林阳吉说,盟员主要对新来的俘虏进行政治启蒙教育,通过发传单、送慰问袋、喊话等活动,使日军产生厌战、反战情绪。     “中国人民站在正义立场,从侵略阵线中争取出一支新生力量,引起敌人恐慌,也预告了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必然失败。”小林阳吉说。     据小林阳吉介绍,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千余日本战俘加入反战组织。虽然人数不多,但这一战斗力量如雨后春笋,贯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始终。     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徐伟 韩依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