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罗永浩炮轰西贝事件持续发酵多日,经过几番拉锯之后,西贝15日发出致歉信。在信中西贝表示,其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的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为此,西贝将就顾客关心的问题逐一改善。
可以看出,这场争议,已经从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个人意气之争,变成了一家知名餐饮企业与全体消费者之间的对立,西贝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舆论趋势,才最终服软。而所谓“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看似深情表白,实则空洞乏味,缺少诚意。
这事实上也是西贝,准确地说是贾国龙所犯的最大错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罗永浩当成真正的消费者,没有认识到罗永浩背后站着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因此一步错步步错,包括开放后厨“翻车”,针对性地上架“罗永浩套餐”,这种傲慢的态度,比预制菜更令人生厌。
西贝还表示,将在10月1日前,完成九项调整。细看这九项改进措施,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现”字,现炒现炸,现煮现蒸……坚定地表明了要与预制菜做切割的态度。如果在不涨价的前提下,能够兑现这些承诺,当然很好,也算是这场争议带给消费者的福利。但当下的改进,也恰恰表明是对之前言论的否定。我们都还记得争论之初,贾国龙的那句“我们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既然这么有底气,这么豪横,现在为什么又要调整呢?
自始至终,这起争论的核心,都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餐饮企业应该还消费者以知情权。在公众对预制菜相对敏感,且预制菜的概念又存在一定差异的背景下,足够的信息公开和透明,才能打消消费者的疑虑,让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关于预制菜,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给出了一个相对官方的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这个标准的表述很复杂,用了很多定语,许多网友没有看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任何一个行业标准的制定都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而且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但这不能成为企业忽悠顾客的借口。行业有行业的标准,消费者也有自己的朴素标准和对预制菜的基本认知。西贝的问题在于,它的菜品也许不是行业字面定义上的预制菜,也不是传统制作方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它传递给消费者一个错误信号:西贝的菜品是新鲜食材,现场制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偷被指控偷了别人200元钱。小偷理直气壮地否认,我没有偷他200元钱。但实际上,他偷了别人100元钱。这能够否认他是小偷吗?
作为知名餐饮企业,西贝应该成为行为标准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行业的规范者,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对抗和挑衅消费者。预制菜之争,也应尽快回归常识,给出更清晰、更明确的行业标准,让企业的运作更加规范。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信息不透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