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人习惯在蹲马桶时刷手机,却不知这个看似平常的行为会延长如厕时间,并可能使痔疮患病风险提升近一半。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如厕时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患痔疮的风险增加了46%。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杨福艺指出:“现在很多人一进厕所就忍不住拿出手机,殊不知这短短几分钟的习惯,正在让肛门直肠静脉丛承受更大压力。”针对目前痔疮高发的现象,他结合临床案例与医学原理,提供了科学的预防与治疗建议。
如厕刷手机、久坐
这些行为会诱发或加重痔疮
《我国居民生活方式与肛肠疾病关系调查分析》显示,中国18周岁以上居民肛肠疾病患病率达50.1%,其中痔疮的患病率尤为突出,占比高达98%。换言之,大约每两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有痔之士”。
“排便时玩手机会从两个维度加剧肠道问题。”杨福艺指出,从时间维度看,正常排便建议控制在3至5分钟,而刷手机会使时间不自觉延长至5分钟以上。此时肛门直肠静脉丛本就处于充血状态,时间延长会直接导致局部压力升高,静脉充血与曲张程度加重,从而埋下痔疮隐患。
从生理结构角度看,低头刷手机会让人不自主前倾,导致“肛门直肠角”变小。“肛门直肠角是决定排便顺畅与否的关键结构,角度变小会阻碍粪便排出,相当于给肠道‘添堵’。”杨福艺举例说明,传统蹲坑比马桶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正是因为蹲姿能使肛门直肠角保持在更适宜的角度,从而减少排便阻力。
除了如厕刷手机,久坐也是肠道健康的“大敌”。杨福艺解释,久坐会持续压迫盆腔,阻碍肛门直肠静脉丛的血液回流,造成局部血液淤积,长期如此容易诱发痔疮。类似的,孕妇因胎儿压迫盆腔,以及司机、办公室人群因长时间保持坐姿,都成为这类问题的高发群体。
便秘与饮食不当
也是痔疮的“助推器”
“很多患者以为是痔疮引起了便秘,实际上恰恰相反,长期便秘才是诱发和加重痔疮的重要因素。”杨福艺分享了一个临床案例:一位三胎妈妈因将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长期忽视正常排便需求,憋便导致便秘,后又因频繁如厕,最终引发痔疮。他进一步指出,便秘时粪便干硬,排便更加费力,会使肛门直肠静脉丛承受更大压力,逐渐形成“便秘—痔疮”相互加重的恶性循环。
饮食与生活习惯在痔疮发病过程中同样起到关键作用。长期摄入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并在排便时引发肛门灼热与不适;过量饮酒则会直接导致肛门直肠静脉丛扩张、曲张,加剧局部充血。
杨福艺提醒:“痔疮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便习惯不良、长期久坐、饮食不当以及便秘等问题相互叠加,会显著提高患病风险。”
治疗痔疮需根据
具体病情分阶段进行
“民间常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这正说明痔疮在人群中十分普遍,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治疗。”杨福艺介绍,痔疮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分阶段进行。
轻度痔疮:若仅在偶尔食用辛辣食物或饮酒后出现少量便血,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如缩短排便时间、保持清淡饮食)即可缓解。
中度痔疮(Ⅱ—Ⅲ度混合痔):若每周出血1至2次,或伴有肛内肿物脱出,应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配合药物干预,必要时考虑手术。
重度痔疮:若频繁出血引发贫血,或肿物脱出后无法回纳、出现坏死、疼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则需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杨福艺特别提醒,50岁及以上人群如出现便血,除排查痔疮外,还应及时进行胃肠镜检查。“很多胃肠肿瘤患者在早期也以便血为主要表现,需注意鉴别,避免因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久坐或久站1小时
记得起身活动2至5分钟
杨福艺认为,中医药针对轻度痔疮有独特优势。“中医认为痔疮多与湿热下注、气滞血瘀、风伤肠络、脾虚气陷有关,其中湿热下注和气滞血瘀的证型最为常见。”他说,基于这一理论,中医常采用“口服中药+外用熏洗”的联合方式,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缓解局部充血和炎症,改善痔疮症状。
“口服中药可调理体内湿热、气血不足等,外用中药熏洗则能直接作用于肛周,减轻疼痛和肿胀,两者结合对轻度痔疮的疗效较为显著。”杨福艺补充,中医治疗需根据患者体质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在预防方面,他给出五点建议:
控制排便时间在3至5分钟,避免如厕刷手机;
每久坐或久站1小时,起身活动2至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辛辣食物摄入,避免长期饮酒,降低肠道刺激;
改善便秘问题,若存在长期便秘,需及时通过饮食调整或医疗干预缓解;
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建议使用湿厕纸或冲水马桶清洁,减少肛周皮肤刺激和压力。
本报记者 赵维


